posts - 167,comments - 230,trackbacks - 0

还是从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出发,不过这次买的票恰好是大巴的第一排,所以视野特别开阔,感觉非常得好。看来无论是买房子和坐车,都得是第一排,没有一丝遮挡。

 

海宁最大的景致就是钱塘江观潮。不过今天是在下午 1 点半,因此上午先去了位于海宁的中国皮革城。皮革城充满了现代气息,规模非常宏大,但顾客却不是很多,不知道怎么来维持生意,也许是以批发为主吧。

 

中午吃完午饭,就去了盐官古镇。这个古镇看着就是“赝品”,都是新建起来的,所以走在“宰相府第风情街”上,就少了那么点怀旧感。

 

下午来到观潮胜地公园,等待大潮的来临。海宁潮讲究一潮三看,大缺口的碰头潮、盐官的一线潮、老盐仓的回头潮,每逢农历初一至初六,十五至二十为大潮,一天早晚两次。也许现在并不是观潮的好日子,那潮水并不是很壮观,而且今天看到的只是一线潮。

 

今天恰逢那里在办第二届风筝节,导游给我们每人一个风筝。还是第一次放风筝,可惜刚看着风筝慢慢上天,一不小心,把绕绳脱了手,江边的风立刻把风筝给吹远了,再也抓不着了。断了线的风筝没跑多远,就坠落在江里了。

 

在江边不远,有个海神庙。现存的海神庙已无当年建造时的规模,但画满全殿的 81 块龙凤图与四代清朝皇帝的亲赐匾额,足够显示其“江南紫禁城”的高贵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庙内成列的御碑上,明月的明不是“日月”明,而是“目月”明。御碑的正面是雍正的题词,背面是他儿子乾隆的题词。乾隆的“御”字,还出了头,隐隐显示超越他父亲之意。



江南三大名园之一——安澜园

金庸小说中首先写到安澜园,是海宁陈家的私人花园,在盐官城西北。当时陈家有“陈半城”之称,就是因为此园。金庸先生提到乾隆所题“爱日堂”、“春晖堂”等匾额,还提到了雍正赐给陈家的“林泉耆硕”匾额。现在去盐官旅游的人,大抵会听到导游把这些都说成乾隆为陈元龙之子的证据。因为现在陈家保存下来并对外开放的房屋,就是陈元龙的故宅的一部分。旅游资源的争夺,的确也使得一些历史性的内容混淆不清。所幸乾隆身世之迷本来不过野史传说。作为正史的考证,甚至可说早有定论。

安澜园最早是南宋安化郡王王氏的故园,明朝时落入陈家的先人、著名戏曲家、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陈与郊手中,改名“隅园”,进行扩建,之后传到陈元龙手上时,又改名为“隧初园”,再度扩建到六十亩左右,后来乾隆的后四次南巡到盐官都住在这里,陈元龙的儿子陈邦直乘接待乾隆之机,把此园扩展至一百亩以上。“安澜园”的名字,是乾隆所题,在金庸先生笔下也有反映。取名“安澜”,可能蕴涵着乾隆到此督建海塘、祈望海潮不再为祸的良苦用心。《书剑恩仇录》中提到的“春晖堂”、“爱日堂”,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氛围下,似乎只是为人子者为父母所题,乾隆又对安澜园青眼有加,甚至后来要在北京的圆明园中仿建,只是规模略小,难怪民间要将此列为乾隆出自海宁陈家的铁证了。

安澜园在清朝咸丰年间遭到破坏,至民国初年被辟为农场,仅留下一方荷池和一处曲桥,至今尚在。安澜园在当年乃江南三大名园之一,与苏州狮子园、杭州小有天园并称。大才子袁枚,还写有吟咏安澜园的很多诗。当时的苏州人沈复认为狮子园没有“山林之气”,游安澜园后认为,“余生平所历平地之园林,以此园为第一”。现在,北京故宫还保存有安澜园的图纸。据悉,海宁旅游部门正在设法重建安澜园。

 

消耗全国财政收入的三百分之一——“江南紫禁城”

《书剑恩仇录》中接下来写到海神庙和钱江观潮。海神庙和钱塘江边的鱼鳞石塘,是海宁盐官现在的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就历史来说,海神庙建于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而非小说所称的乾隆年间。但海神庙的规模、式样的确很令人费解。海宁民间一直把海神庙称为“庙宫”。是说它具有很多宫殿的特征,其正殿更是仿照了故宫太和殿的式样,被称为“银銮殿”。海神庙又被称为“江南紫禁城”。

建造时,动用雍正王朝国库内的“内帑十万两”,相当于当年全国财政收入的三百分之一。海神庙建造时占地四十亩,规模宏大,里面即供奉“宁民显佑浙海之神”,又有歌舞楼、戏台、寝宫等等,的确是庙不象庙、宫不象宫。而在建筑中,又大量使用了汉白玉材料,汉白玉在当时是一种皇家建筑材料,不是随便哪里都可以用的,建筑海宁海神庙的汉白玉还是专门从北京房山县运来的。于是海神庙的建设,就不能不透出种种令人费解之处。清朝的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四个皇帝,还给海神庙题了共五块匾。海神庙内至今还保留着雍正、乾隆题写的父子双御碑,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非常罕见的。太平天国时期,海神庙在战火中遭到破坏。光绪十一年(公元
1885 年),清政府又拨银四万五千两重建。现在,如果您到盐官旅游,将可以看到:海神庙前的一对汉白玉石牌坊,上有清朝海宁陈家的大书法家陈邦彦的题词;号称“江南独步”的一对汉白玉石狮子;海神庙顶上可归入和玺彩绘的八十一个团龙团凤;父子双御碑;每根重达 3.7 吨的二十四根汉白玉廊柱,等等,这些都是清朝时期的原物。正因为盐官海神庙有太多的不同寻常之处,人们才很容易将其与清朝的宫廷密事联系起来,金庸先生笔下的海神庙的神秘,也才有了充足的历史与现实的依据。

   

天下观潮的最佳之地——海宁盐官

《书剑恩仇录》写乾隆与陈家洛在海边观夜潮,文字颇为优美。钱江潮水的壮观,历代文人骚客,多有描绘。李白、刘禹锡、孟浩然、苏东坡、米芾等等,都写有吟咏钱江涌潮的壮丽诗篇。不过,他们吟咏的,应该是在杭州观潮的情况。

海宁盐官成为观潮胜地,应该是明朝中期以后的事情,这和钱塘江的江道变迁相关联的。涌潮不等于一般海湾的潮汐涨落,而是在拦门沙坎和嗽叭口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潮汐。北宋以前,杭州湾是一个顺直的嗽叭口,潮水进入的渠道比较通畅,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杭州六和塔一线。苏东坡著名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乃是有一年中秋催考官尽快发放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的成绩而戏作,因为南宋在八月十八检阅水师,这一日也成为民众争相观潮的日子,以后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观潮节。从政和二年开始,钱塘江发生“三门变迁”,即潮水的通道从“南大门”移向“中小门”、“北大门”,明朝嘉靖九年首次走北大门,嗽叭口变得不那么顺直,于是起潮点和观潮点都相应下移,至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 1759 年)以后,潮水稳定地走北大门,海宁盐官的潮景才最终胜过杭州,成为举世闻名的观潮胜地。

此前,潮景一直在杭州和海宁各地之间摇摆。但是,由于潮水的巨大的冲击力,观潮成为休闲活动又必须以防止其淹没房屋、冲毁农田的危害为前提,是故乾隆一朝在钱塘江修建的一万四千多丈鱼鳞石塘,对钱塘江两岸人民是有功劳的。乾隆以后的整个清朝,不过再筑鱼鳞石塘五百多丈。所谓鱼鳞石塘,就是用大块条石修筑海塘,以其“叠石如鱼鳞之次”而得名。目前,盐官和海宁一带的鱼鳞石塘不仅作为文物古迹保留着,而且还继续发挥着抵御涌潮、捍为一方平安的现实作用。

当然, 1998 年以后,原来的斜坡护堤,已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重新修建。到海宁观潮,现在是一个很富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因为钱江涌潮是世界上可以方便地欣赏到的最大的涌潮。世界其他地方,如亚马逊河口,也有涌潮,其潮高潮头等指标可能比钱江涌潮更壮观,但却处于人迹难至的热带雨林地区。盐官东距上海 135 公里,西离杭州 60 公里,交通便捷。海宁观潮一般每个月农历的十五到二十、初一到初五都是大潮日,每天又有日夜两次。

posted on 2006-04-15 19:43 Think Different 阅读(379)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