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167,comments - 230,trackbacks - 0

企业简况

佳联1946年建厂,原名“合江工业”,以农机修理、制造为主,是佳木斯市工业的摇篮。1950年代初,企业更名为佳木斯农业机械制造厂,引进苏联技术,生产脱粒机、播种机、开沟机。1980年与佳木斯收获机械厂合并,改称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佳联与四平、开封、新疆联合收割机厂并称四大联合收割机厂。

中国原来没有大型收割机生产能力。当时国营大农场需要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但佳联生产的丰收3.0,无故障运行才一二百个小时,而发达国家的产品达几千小时。1980年,佳联厂长王自忠向机械工业部报告,要求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在中国生产技术含量高的农机。当时佳联的技术在国内并不领先,但这一行动推动了我国农机装备的技术引进工作。机械部决定,佳联和开封收割机厂共同引进美国约翰迪尔的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技术。技术引进协议1981年签订,由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向佳联提供800万美元技术引进贷款。

约翰迪尔是世界500强企业,其农业装备的制造、研发、产品服务、营销及管理水平等都处在世界前列。在全球拥有4.8万名雇员、在16个国家设有制造基地、产品行销160多个国家与地区。

经过引进消化吸收,1984年佳联开始小批量生产约翰迪尔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这一技术引进,填补了中国大型联合收割机生产的空白,也结束了中国大型联合收割机全部依靠进口的历史。佳联成为全国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其产品在东北国营农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华北地区知名度极高,占有国内95%的市场份额,在全国在联合收割机行业中奠定了龙头地位。

佳联在第一次引进的基础上,又引进约翰迪尔1100系列技术,但这一系列只是在1000系列基础上对美观度和舒适性有所改善,所以没有量产。

合资与独资

1982以后,约翰迪尔又从1000系列发展出多种系列,而佳联还是1000系列,产品质量与约翰迪尔相差悬殊。农机是个系统,单个企业消化技术的能力有限,且产品质量受原材料、零配件质量和技术、管理等环节的制约。例如佳联的出口产品装船时崭新,到马来西亚上岸后表面油漆脱落,至今约翰迪尔佳联独资公司也没有解决表面斑点问题,无法出口。

佳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市场稍差,企业效益就下降,市场转好时又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大致五年经历一次波动。1997年,资产负债率已达130%,难以维持。

1994年,约翰迪尔派人到中国考察,寻找合作伙伴。因为佳木斯位于三江平原大型国营农场的中心,佳联有技术引进的积累,大型联合收割机在中国占据垄断地位,在中国的农机行业,只有佳联可能成为其对手。于是约翰迪尔选定佳联作为合资伙伴。

当时,要不要合资,是中方控股还是外方控股,存在不同声音。以佳联老厂长王自忠为代表的佳联职工认为,已经引进了技术就没有必要合资,再说企业困难不止佳联一家,若将来能获得国家支持,还有发展机会。如果一定合资,必须坚持两条:一是整体合资(全员、全部资产合资),二是由佳联控股。

约翰迪尔提出:只与佳联的优质资产合资,由约翰迪尔控股。可以先由中方控股,最终由约翰迪尔控股,并威胁道:我可以选择与开封、四平等地的企业合资,若中方控股,我就不提供更先进的技术,而且佳木斯投资环境不具优势。

约翰迪尔还邀请佳木斯市组织了一个赴美考察团。原佳联厂长王旒勤说:“他们的一条生产线可以生产多种机型,多是机械手操作,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下线、售后服务,都是微机控制。产品几乎没有库存,完全按订单生产。中国农机的装备水平与国外差距确实很大。”考察团当即认为,约翰迪尔是佳联最好的合资伙伴,“两步走不如并作一步走”,让约翰迪尔合资控股。他们认为:我国企业自主研制大型联合收割机太难,让约翰迪尔控股可以激励它全力以赴在中国发展,且人家“资金技术雄厚,将来合资企业产品不仅能占领国内市场,还可以走向世界,使企业做大做强。”。此时,佳联老厂长王自忠因意外事故去世,于是谈判天平发生倾斜。

19975月,双方签了合资合同。

合资后,佳联将从约翰迪尔引进的1000系列、1100系列、3060系列,以及粉碎机等优质资产合资企业,折合40%股权。原佳联有4000多员工、近千名退休职工,只有1500人进入合资企业,另1500人留在老佳联。另有三个为佳联配套的集体厂,未进入合资公司。企业的银行债务及其他社会负担留给老佳联。合资合同规定对佳联的三项反哺政策:①合资公司租用佳联的厂房、空地、库房、办公楼、火车货场等设施,②租用佳联部分设备,分十年逐步偿还,③合资公司购买一批佳联的半成品、原材料,十年内逐步偿还。所付资金用于851名退休职工、286名内退职工的工资和养老失业统筹、医疗保险等,维持稳定。

约翰迪尔收购佳联40%股权,付给老佳联7300万元现金,其中工商银行收回4500万,余2800万用于安置老佳联的职工,使老佳联实现并轨改制。200510月,老佳联改制为民营的“佳木斯兴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合资公司配套。

1999年,剩下三个集体企业合作成立佳联收割机公司,700员工,以没有合资进去的丰收3.0机型为主导产品,现在发展很快,年产中型联合收割机800-1000台,产值7000余万元,利税400多万元,甚至与约翰迪尔佳联产品形成竞争。

老佳联还有11人处于留守状态,扛着3亿元的银行债务,很快就要进入破产程序。留下三个“儿子”:约翰迪尔佳联、佳联收割机、兴联公司。约翰迪尔佳联取代了老佳联在中国农机行业的垄断地位,但载体已是一家美国公司,他们通过合资又买回了自己的技术。

20049月,佳联成了美国约翰迪尔在中国的独资公司。

2004年,约翰迪尔佳联10781076大型联合收割机占中国市场份额的95%,占有垄断地位。自2004年起,我国农机市场需求旺盛,约翰迪尔佳联的产品供不应求,2005年产值将比上年翻一番,达到6亿元,据分析,约翰迪尔佳联的投资回报率高达20%

所谓双赢

佳联合资案在业内引起业内一片哗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以及业内很多专家认为,这个行业龙头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中成为牺牲者,对中国农业装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佳木斯市政府却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市政府的一位干部说:“佳联无论合资还是独资,都是国有企业改制的典范”。“佳联有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如企业办学校、医院及后勤。这个历史包袱不是企业自身造成的,也不是它自身所能解决的。因此,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就应由国家负担。”

市经委一负责人说,企业独资后,有助于引入先进的竞争机制,不再受国有企业体制的束缚,坚定了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购进了几台激光切割机,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毛刺问题;经营理念、核算方式实现了全球同步。且带动了本地皮带、轮胎、铸件、冲压件等配套企业的发展,约翰迪尔佳联在中国有200多个供应商,黑龙江省有140多,佳木斯市占40多个,最大企业的年供货额1500万元,小的也有100万元左右。解决了1500个职工的就业问题。

独自公司一高管说,独资后美方实行全球通用标准管理,现外方正在进行生产线改造,产品很快进入国际市场。且无论合资独资,都是在中国土地上生产。从产业角度来看,约翰迪尔带给中国农机高水平的竞争,加快了中国农机产业发展速度。况且收割机行业有没有必要非得保留一家中国的龙头企业?值不值得国家出资保护?是不是对国家经济命脉产生重大影响?有些专家的忧虑不可取。

一位下岗职工说,独资不独资没什么两样,“不管他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工人只要有活干有饭吃就行。”另一位职工说:合资是一个错误,独资简直是一桩罪过。佳联不合资也会发展得很好,合资弄得职工都没有了安全感。

“双赢”之外谁在承担损失?

中国农机协会一位专家说:我们不能无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惟一能够生产,并且掌握了大型联合收割机核心技术的企业被跨国农机大鳄吞噬。约翰迪尔从此垄断了中国大型联合收割机市场,实现了它在中国的产业布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集约化经营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型农业机械装备行业是一个值得政府扶植的产业。合资独资是不是跨国公司的慈善行为?不言而喻。

迪尔在合资谈判中只与佳联的优质资产进行合资,明显是不公平交易,但它的任何要求都被全盘接受,两步并作一步走。这一合资案揭示了地方政府在国企改革中,难以平衡国家、地方、产业或行业发展等的利益,是崇拜世界500强企业的结果。  

概括地方政府赞成独资的理由:一、中国农业装备太落后,只能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二、企业不被收购则步履艰难,前途渺茫,合资才会有今天的发展;三、合资后虽有部分职工下岗,但保证了大部分职工的饭碗;四、合(独)资后企业发展,带动一个产业群,拉动了地方经济,优化了投资环境。

但是佳联走到今天,第一,给国家留下3亿多元的不良资产,而且有恶意逃废债务的嫌疑;第二,中国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沦为跨国公司的一枚棋子;三、佳联从1997年合资到2004年独资,基本没有向政府上缴税收,工人工资也逐年减少。未来也很难指望它能给地方带来多少税收贡献。  

农机工业现状及其比较

目前世界农机装备的发展有以下特点:一是产业集中度高,国外主要农机企业中年销售额百亿美元以上的有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几十亿级的有阿格科、久保田、克拉斯,几亿级的有沙姆道依兹法尔、库恩、格兰等等。二是延伸服务领域。跨国公司除主营农业、商用市政、建筑、林业等机械、动力系统等等之外,营销理念已从推销产品延伸到推销解决客户问题的方案,都设立强大的技术研究机构。三是兼并重组强劲。大型农机企业的发展有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两种模式,约翰迪尔和卡特彼勒一样,属于纵向一体化类型,通过兼并重组,吸纳上下游伙伴、扩大业务领域。现约翰迪尔的总资产周转率为60%-80%,近3年均处于下限,但也使自己始终保持了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中国的农业装备制造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形成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现能生产14大类95小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

近两年农机工业形势较好,原因:一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好,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和规模逐步增大,带动了农机市场的扩大。农机企业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民营企业的崛起,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农机行业63%的销售收入、81%的利润额来自民营企业。

目前我国农业装备总体看技术落后,仅相当于发达国家1970年代水平,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新兴领域,差距不断加大。技术含量低,量大面广的产品,如小型拖拉机、单缸柴油机、三轮农用车等重复建设严重,过度竞争,企业效益下滑;技术含量高、农业急需的新产品,如大马力拖拉机、采棉机、水稻种植和收割机、农产品深加工设备等,主要靠进口。主要农机的平均失效间隔时间只及国外同类产品的1/3-1/2,加上零配件销售混乱,劣质产品充斥市场,产品可靠性差的问题相当严重。

制约农机行业发展的原因,一是产品开发难度较大;二是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三是小企业多,效率低,四是缺乏统一部署。专家建议:①调整农机产品结构,增强行业的创新能力,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②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建立科学的的管理机制;③通过改革、改造、改组,优化行业组织结构;④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中国农机企业能否自主研发,与跨国企业竞争?例如北汽福田生产的中型联合收割机比较适合国内市场需要,市场占有率很高,企业赢利也很可观。这样的企业要有两手准备,一方面巩固自己传统的中小型联合收割机市场,一方面加大对大型联合收割机生产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重视技术和产品研发,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将来民营企业也会与外资合作。民营企业与外资谈判中,因为没有历史包袱,较少受到地方政府制约,可以掌握更多的谈判主动权。

农机行业是我国机械制造业中的弱势产业,专家建议国家给予一定的扶持:如对农民购买大中型农机给以补贴或专项贷款,适当贴息;给农机企业税收优惠;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适当增加给农机科研院投入,等等。

posted on 2006-11-11 17:54 Think Different 阅读(1452) 评论(1)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观点

FeedBack:
# re: 【八大案例 7 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
2007-05-29 17:08 | 李志法
我公司常年生产了链轮;齿轮;锻件;毛坯;机械零配件等。  回复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