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167,comments - 230,trackbacks - 0

      一转眼,工作都已经五年了,而类似以上这句话的感觉却越来越强烈。这五年一直在销售圈子里混,见识了太多的优秀的人,也充分了解了自己的能力还有太大的欠缺。从毕业时的彷徨无措,到两三年前的踌躇满志,再到现在的平和心态,自我感觉这五年至少在心理上是成长了不少,总算能够慢慢地做到遇事冷静地思考,慢慢地开始融入这个社会了。sigh,花的代价也是挺大的啊。马上就要换工作了,从上海回到北京,估计以后上班时间会比较忙,恐怕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天天来灌水了。所以才会想到简单地写点儿东西,对自己这五年的历程做个小结,也算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吧。

      另外还有几句一直想说的话,关于版面情况的。最近版上的人气越来越旺,新人越来越多,这是好事儿;但是感觉版上的气氛也越来越浮躁了,每天的话题不是发牢骚就是比富哭穷,我觉得这种氛围对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并非有益。对于绝大多数个人来说,最终的目的无非就是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在提高自身价值的同时,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调校到一个平衡点上;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从版面成立起我就在这里混,以前光是灌水,没什么贡献,现在觉得也有义务出来为版面建设出一把力了。这就是写这篇东西的目的之二,希望里边的一些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工作年头更多的同志们借此机会多讲讲这些年的心得经验,讲讲实际工作里遇到的一些问题。至于这把力出对没出对地方,就见仁见智了,呵呵。

是为序。
-----------------------------------------------------------------------------------------------------------------

五年,我的路——1

      2000年我本科毕业,正好赶上了网络和IT热潮的一个尾巴。当时的情况,版上很多人肯定都经历过,真的是个懂几句编程语言就可以拿1w月薪,做个小破网站就可以圈钱上市的时代,我就见证了身边好几个从学生跃升到百万富翁的例子(当然,其中的大多数后来又回到普通劳动人民阶层了)。整个社会都在爆炒创业神话,学校里则有视美乐和Fanso这样的榜样。在此情况下,专业本来属于机械学院范畴的我,也开始跃跃欲试准备进入IT圈子了。

      其实在学校里的时候我一直是个摇摆不定的人。大三的时候有天晚上一个哥们打电话过来,问:我明天要交钱上GRE班了,你报不报?我说:报,你先帮我把钱垫上吧。就这么的去参加了新东方的GRE班,用宋昊的话讲,避免了“人生不完整”。然后像好多人一样考G、考T、准备材料、申请。现在想起来,真是觉得很幼稚,我究竟出国去干吗?继续在一个我不喜欢的专业浪费四五年的时光?所以我现在对新东方的意见颇大,我觉得他们为了一己私利蛊惑了好多像我这样在毕业前夕不知道该往什么方向走的学生。这是题外话了。因为我的本科成绩不怎么好(整天翘课打游戏,能好才怪呢),最后的申请结果也不怎么样,仅仅拿到了两个烂校的offer,考虑了一番之后我还是给拒掉了。我也没打算读本校的研,因为很清楚那些读研的师兄的生活状态,我觉得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最后,道路终于锁定在了毕业直接工作上。

      但是找工作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艰难得多。99年11月份招聘流程刚开始的时候(对P&G在建院报告厅搞的大招聘会印象很深啊,呵呵)我就成天跑就业中心,参加的招聘会投的简历不少了,不过在我比较想去的大公司那里从来没能通过过第一轮面试。现在想想,当时还是太嫩了,简历准备的比较土,见了HR也不会说话,专业没优势,英语口语没优势,计算机技能也没优势,难怪人家看不上。就这样吧,心气还比较高,当时有几个本专业的公司给了我offer,我都嫌工资没IT公司的高,给拒了(其实IT公司应该给我这样的人多少薪水,我心里也没个准谱儿。教训啊,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搞清楚目标行业的薪水状况)。就这样一直到了3月底,我在学校里看见一张招聘广告:美资公司,搞IT集成的,心想我靠,这个太match我的期望值啦,虽然没听说过,先去看看再说。回到宿舍把简历mail过去,结果半个小时之后来了电话,通知下午过去面试。面试我的是个中年美女(她英文名字叫Ella,后来知道她是这个公司的销售VP,再后来才知道她的履历非常牛。该人对于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文还将详述),我记得当时完全被她侃晕了,虽然眼前看到的只有五六个人和三十多平米的办公室,但是还是对公司的美好前景深信不疑,立马口头达成了签约意向,然后答应在正式毕业上班之前先过来实习,实习期间每天报酬100。

      随后的几个月我每周保证两到三天到公司去实习,干的活纯属打杂,比如翻译资料,做文档,维护网站什么的。我其实还是更希望到一个大公司去,但是由于有了个保底offer,再加上毕设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找工作的热情也就没有以前高了。期间,还经历了公司从车公庄搬到国贸一座的过程,国贸办公室的装修和布局都是我和另外一个材料系的哥们(他和我同时进的这家公司)一起安排的,当时自我感觉也算经历了公司的创业期,有了点儿归属感了。有天吃中午饭时候我还跟Ella说:我们俩也算公司元老了吧。Ella笑笑没说话。现在想想,在人家眼里我们这俩小孩算个P啊。

      就这样一直到了6月底,论文交了,答辩通过了,离校手续办完了。马上要走的时候,对这块自己呆了四年的地方突然留恋起来。我记得离校的前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同学买了一堆啤酒,坐在宿舍楼顶上抽烟,喝酒,聊天。我们各自选定了各自的道路,但是我们的视野太狭窄了,没法看到这条道路到底通向哪里。好在那时候的我们,并不缺乏勇气,这种勇气支持着我选择一个和我专业完全不相关的领域,一条完全背离父母期望的道路,我期待着能够很快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于是,2000年7月,我开始上班了。
-------------------------------------------------------------------------------------------------------------------------

五年,我的路——2

      到新公司(以下以A公司指代)报到的第一天就被Ella沉重地打击了一次。她脸上带着迷人的微笑,递给我一份正式的Offer Letter,我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的Salary比她曾经承诺过的数目少了一半。她当初那种泰然自若的神情,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她说这几个月的实习时间还不够,没办法考察清楚我的潜力,说如果干得好,提升会非常快,说到项目奖金季度奖金乃至将来要上市的股票期权等等等等。在这种半威逼半利诱的情况之下,已经被骗上了贼船的我,只好在那张纸上签了字。当时的心情,颇有点像吃了只苍蝇的感觉,估计那个材料系的哥们应该和我差不多。

A公司的背景有必要在这里先概述一下。公司的CEO是个富家公子,清华的校友,到Harvard拿了MBA学位,从华尔街某投资公司圈了一笔很可观的钱回国来创业。在我的印象里,他好像很少在公司里出现,作用相当于一个吉祥物,也就是在签订重大合同的时候出席签字仪式,平常接受报刊杂志记者采访什么的,整天开着BMW到处晃悠(其实这种生活状态俺挺眼红的……),后来似乎还和电视台的某主持人搞出了一段8g新闻。公司的主要事务,基本是由Ella和她的lg两个人来处理的,另外还有一个主要负责技术工作的副总。

      Ella是个非常强的销售人员,曾经在几个大的外企做到过中国区销售总监级别的职位。她有成功的销售人员必备的一切素质,很敬业,极其擅长和客户的交流,很善于探究人的心理,引导谈话的方向,而且心狠手辣,不管是对客户、对竞争对手还是手下人。在我见过的销售精英里,我一直认为她在能力上应该排在第一位。当时总觉得Ella太能剥削员工了,不过现在想想,能在刚毕业的时候就受到这样的人的引导,也算是件幸事了。一直到现在为止,在自己跟单子和维持客户的时候,我一直把Ella作为我模仿的榜样,虽然她那股狠劲儿我估计是永远也学不来的。Ella的老公则是个市场方面的人才,做过几个大外企的中国区市场总监,在组织和策划方面很有能力。有他们两个主持,再加上公司初期的资金比较充裕,在市场和客户那里舍得投入,业务发展得很快。

      我这个人不太善于处理和上级的关系,不过和同事的关系通常都非常好。在A公司工作期间的几个同事,一直到今天还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尤其是有个叫Simon的客户经理,从Sybase过来,很快就和我混得极熟,我们俩再加上那个清华材料系的哥们,每天吃完中午饭都溜达到国贸地下的溜冰场看mm训练(那时候有几个小mm,每天中午在国贸练滑冰),然后在午休时间结束半小时后才晃悠回办公室。Simon也是个很强的销售,公司的第一个大单就是他搞定的。我记得那会儿他逮谁和谁发牢骚,产品怎么怎么不好卖,Ella怎么怎么不守诺言,挣的怎么怎么少,最后把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忽悠走了,而他却一直在A公司呆了好长时间,直到04年才离开。不过他也经常给我讲一些非常有用的东西,客户的组织结构,销售的技巧,项目的内幕,以后的打算和职业规划之类的,让我受益匪浅。我能够在销售这条道路上坚持下来,也得非常感谢他的帮忙。

      现在回想起来,在A公司的那段日子里,我学到的东西其实比我当时感觉我自己学到的要多得多。Ella经常给我们培训,讲她以前做过的一些大项目,讲销售的技巧:如何初次接触客户,如何找到Decision Maker,如何谈判,这些东西比起以后在大公司接受的系统training给我的印象更深。在很多项目里,跟着Ella一起拜访客户的时候,我能够亲身体验到她的沟通技巧。另外,有关企业IT系统构架的知识,对很多行业内部体系结构的了解,对CRM、ERP这些当初还是新鲜名词的东西的认识,都是在那个阶段积累下来的。最关键的,是让sales这条道路在我心里变得清晰,我知道了自己需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还需要了解什么。

     不过我当时的心情可并不像现在这样平稳。我只觉得现实的工作和我的理想差距非常大。给我定的Title仅仅是个Sales Assistant,我没法出去直接跟客户,只能在一个项目里和Account Manager配合,其实就是做些零七八碎的工作,翻译资料,准备文档,编个小demo,做个ppt什么的。有时候项目很急,就需要经常加班,早上五六点回家乃至睡在办公室都是常有的事儿,还没有加班费。一个项目做完,sales们可以拿bonus,我这种打杂的却什么都没有,再加上看到一些到其他公司的同学拿着high高的薪水,心理极度的不平衡。记得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那段时间心情非常郁闷,成天和几个sales同事泡酒吧,反正是他们掏钱,公司报销,我负担自己打车回家的钱就够了。公司在不断扩大,人员越来越多,但是我的角色和地位一直没有什么变化,我觉得自己仅仅是个边缘人。2001年初我和Ella谈了一次,我想转成正式的销售人员,并且要求加薪。Ella不同意,说我还需要积累经验,最后仅仅给我加了500块的薪水,而需要我负责的工作却加了一大堆。再过了一段时间,我终于坚持不住,产生了跳槽的念头。
-------------------------------------------------------------------------------------------------------------------------

五年,我的路——3

      郁闷的心情在2000年的年末达到了一个顶峰。12月31日下午我和父母吵了一架,原因已经无从探究,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我一怒之下转身出了门,告诉他们晚上不在家吃饭了,去找几个哥们喝酒,可能要很晚才回来。不过意料之中的是,我把电话本上的号码几乎是挨个试了一遍,结果没一个人晚上能出来陪我喝酒,大家早就有了各自的安排。我一个人在街心花园呆坐了一会儿,茫然地看着来往匆匆的人流。随后我坐车到西单图书大厦看了几个小时的书,在八点左右出来找了个小店草草吃了点东西,然后打车直奔滚石。

       2001年的新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迪厅里过的。印象里似乎喝了一打左右的啤酒,在刺眼的灯光下蹦得筋疲力尽。到了接近十二点的时候,我靠在迪厅二层的栏杆上,默默地随着人群一起倒数,看着无数纸花和彩带在那一瞬间从打开的天花板里缓缓飘落。我早就不记得当时自己许过什么愿望了,但是现在想起那样的情景,还是免不了一阵阵的心寒。还好,那一段日子总算过去了。

      2001年1月和Ella的谈判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之后,我就决定跳槽了。那会儿也没有找人帮忙介绍的概念,就每周出去买那份51job出的报纸,按上面的信息投简历。再就是成天上那几个招聘的网站,发电子邮件。有了这次的教训,我投简历的时候一般都是找大型的外企了。和一年前相比,再次找工作的过程同样不太顺利,但是在三月份的时候,终于通过了一家著名公司(以下用B公司指代。印象里他们好像从来没出过财富500排名的前十)的面试,那边答应给我offer,身份是作为他们的一个sales trainee program的培训生。

      得到B公司的口头offer后我就和Ella提了辞职的事情,当时还留了个心眼,没告诉她究竟去哪里,而是说打算去美国上学。Ella也没怎么挽留,我想她弄不好还嫌像我这样的角色拿的薪水应该更低呢,因为当时网络泡沫已经开始降温了。这里还有个小花絮可以提一下:我和那个材料系的哥们,还有另外一个sales是同时向Ella辞职的,Ella给了那个sales两个月的薪水作补偿,而我们俩则分文没有。那个家伙在公司呆了六个月,没签一个单子,但是他父亲是个和信息产业部关系比较深的高级研究人员,Ella这么做原因何在也就不言自明了。那个家伙和我关系很铁,所以我才能知道这件事情。当时当然是气得不行,现在想想,这也是件很正常的事儿,社会就是如此,靠不上父母就得靠自己。比如作为Sales,就要努力把客户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公司那里体现出重要性。Simon走的时候Ella就极力挽留,又是加薪又是发奖金的(那些奖金好多都是以前拖欠的),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因为即使Ella许诺给他2倍的薪水,还是没有另外一家大外企给他的多。其实公司创立初期的那批Sales后来都去了不错的地方,IBM、CA、Sybase、Oracle等等,现在的收入状况都还不错,而提起在A公司呆过的这段日子,他们都多多少少地认为,从Ella身上学到的东西对工作的帮助还是挺大的。这是后话了。

      书归正传。话说这个B公司的办事效率真是够低,我辞职后又足足过了一个多月才拿到他们寄来的正式的Offer Letter。薪水和在A公司时候差不了多少,行业也和IT不太挨边了,但是公司的名声足够让我有拨云雾而见青天的感觉。报到的当天是星期五,我去了个大早,提前上班时间十五分钟到了办公室,结果我未来的同事们直到10点才开始陆续抵达。我的经理是个北京人,一进来就拍着我的肩膀说:哥们,不用太拘束,咱们都是销售,不用守死规矩。先拿两份产品Catalog看看吧。于是我就拿着那两份Catalog翻来覆去看了一天。下午3点半左右的时候经理背着包先撤了,到四点半左右的时候十几个同事走得一个也不剩,我一个人呆着觉得有点别扭,于是在离下班还有半个小时的时候,也匆匆结束了我在B公司的第一天。

      在B公司的两年,我们一直工作在这种气氛下。公司对规章制度的要求并不严格,只要销售人员能完成任务,怎么散漫都无所谓。但是如果销售完不成quota,公司下手也非常狠,我来的时候,北京分公司就刚刚经历了一次比较大的人员更替,好几个老销售因为没完成任务被直接开掉了。所以在季度review的时候,通常都是人心惶惶,鸡飞狗跳。好在我是以trainee的身份进入公司的,刚开始不用背quota,我得以在比较轻松的心态下去做好与同事、老板和其它部门的沟通,摸清楚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和结构。事实证明,在大公司里,内部的沟通和工作往往比外部与客户的联系要重要得多,而大公司给予一个career freshman的帮助,也确实是非常大的。

关于后者,我的体验才刚刚开始。
-------------------------------------------------------------------------------------------------------------

 五年,我的路——4

      在B公司,我一开始的工作是跑设计院,和专家们搞关系,力争让他们在项目的设计中用上公司的产品。于是我就拿了一堆以前的同事们收集的设计院专家的名片,开始挨个打电话,然后上门拜访,送产品资料,请吃饭。每周打电话维护一下关系,逢年过节送月饼、送礼品,乃至项目成功后给回扣。有时候还需要组织个Seminar或者研讨会什么的,其实就是把大家集中起来fb一下。和甲方的人相比,设计院的专家们学术气息比较浓,更容易打交道一点;胃口也不是特别大,一顿饭下来,关系就能维持得不错。不过话说回来,在那段时间里我好像也没接触过什么级别特别高的专家,主要还是以小兵为主,更高级别的人一般还是需要老大们出马去搞定。慢慢地,从渠道或者设计院那里接到一些小项目的时候经理开始交给我独立处理,这种小项目的流程通常很简单,渠道那边已经基本上把关系搞定了,我只需要作为厂商代表过去和甲方见个面做一下常规交流,当面把价格之类的东西谈定,就可以签合同收款了。而从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就算是转为了正式的销售人员,开始独立管理渠道和跟踪一些大的项目了。

      在大公司,特别是在一些产品占有市场优势地位的大公司里做销售,在处理外部关系的时候经常会比较舒服。因为产品好卖,所以公司在渠道和代理面前处于绝对主动地位,销售有时候坐着收单就可以完成全年大部分的定额,只需要把优质渠道的关系维护好就行了。主要的工作是在内部沟通方面,向产品经理申请项目特价(我印象里没有一个项目没申请过特价的),向物流部门抢货,催到货日期和报关手续,向售后部门申请优先的售后服务。到季度末的时候,渠道商帮我压货,我则帮他们申请更优惠的折扣和返点政策。我进公司的时候比较幸运,被分到一个比较好卖的产品team,后来跟team经理和北京分公司的经理关系都处得不错,他们也比较关照我,分给我的渠道和项目质量好,我在随后的一年里也就做得很轻松。所以在大公司里,一定要注重内部沟通,能多申请到一点内部资源,就能省下好多花在外部工作上的力气。

      还是回到对工作的描述上来。2001年中的时候我去长春和沈阳出差,第一次坐了飞机。2001年年末又去了上海培训,由于公司的总部和工厂都在上海,我得以接触更多部门的人员,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随着时间推移,我对业务流程、产品和渠道更加熟悉,工作的模式已经非常固定,生活的模式似乎也可以随之固定下来。但是很遗憾,我那种不安稳的天性当时正处于峰值状态,我开始寻觅工作中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并将它们无限放大。首先是报酬,B公司的薪资水平在外企中属于比较低的,即使加上完成任务的奖金,每年拿到的数目也并不能令我非常满意。其次是发展空间,这里的底层销售人员流动比较大,但是中层以至高层的管理人员位置通常都比较稳固;在这种情况下,我看不到太大的向上发展的空间。我在上海总公司那里看到很多已经三十出头的同事,在进公司不少年以后,仍然处在与初进公司时同一level的位置上,拿着年增长百分之十的薪水,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并不是当时的我所梦想的。所以当改变这种生活的一个机会到来的时候,我没法抵抗它的诱惑。

      命运真是件很奇妙的事儿,瞬时的选择就可以让人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让今天的我处于当时的状态下,我一定不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但是如果我在那样的一条道路上走下去,今天又会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会比现在的我过得更好,我确实一点也没法推断出来。我现在还常常和以前在B公司时候一个最好的同事聊天,他和我同时进公司,已经在那里呆了四年。很具讽刺意义的是,我们俩都会对对方的经历心生羡慕,但是又都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

总之,在2002年末的时候,我又准备辞职了。
-------------------------------------------------------------------------------------------------------------------------------

五年,我的路——5

      2002年中,我在B公司的工作进入了一个平稳的阶段,生活挺舒服,不过相当乏善可陈。我有一天闲来无事,给以前大学时候的同屋小许打电话闲聊,约他晚上一起吃饭。他在学校时候就是个很能折腾的人,在校团委、校科协都呆过,很少12点以前回宿舍,经常神神道道地不知道在弄什么项目,大四时候有天晚上把我拉出去和他一起想公司名字,说要注册个公司倒卖个科协的项目,后来结果如何我也不知道,似乎是无疾而终了。我们俩当年在宿舍时候关系挺好的,但是本科毕业我工作,他去了中科院读研,以后就再也没见过。那天赶去吃饭的路上我还在想,这小子应该不会在老老实实地读研,肯定在琢磨什么赚钱的路子;结果不出所料。他说他在考虑开个小店,另外还有一些科协里边的项目想运作一下。我记得当时我好像一直在半真半假地跟他讨论开店的事儿,没怎么把这“一些项目”放在心上。不过临走的时候我还是补了一句:有好项目到时候别忘了我,我也早就不想给别人打工了。

      当时我说这话倒也并非敷衍,因为在前边提过,在学校里受了网络和IT泡沫时代创业神话的影响,我一直把创业当做自己的一个梦想。但是,我也绝对没有想到,我的一段并不成功的创业经历,就是从那天的晚饭拉开序幕的。

      又过了两个多月,有天晚上我突然接到小许的电话。他说:现在有个非常好的项目,我们一起把它干起来如何?已经有投资人对项目感兴趣了,我们周末碰一下,谈具体的发展计划吧。我当时挺兴奋,周末跑过去看了看项目的介绍,发现他所言非虚,的确是项很有潜力的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液晶成像技术,制作一个安装在普通洗像设备上的插件,这样原来只能洗普通相片的机器,就可以洗数码照片了。考虑到一台数码照片冲印设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而用那项技术做出来的插件成本也就两三万,利润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我当时看完项目的说明以后,觉得好像天上掉个馅饼砸中了脑袋,和小许粗略估算了一下市场规模和收益,发现利润极其可观,于是那股一直埋藏在心里的创业冲动,终于不可抑制地爆发了出来。我把项目情况介绍给另外的两个兄弟老Q和小李,他们俩一个在学校里读博,一个研究生刚毕业,都有充分的时间;他们了解过以后,也满怀希望地加入了。再加上小许的一个以前合作过的伙伴老周(他已经三十多了,自己开着一家小公司,以项目拼缝为生),我们的核心团队正式形成。小许是CEO,老Q和小李主管技术,老周负责市场运营,我则算是销售方面的VP。

      创业这条路,好多人都在幻想,好多人觉得很神秘,但是真正走进其中,却会发现一切都是极其正常平淡的,平淡得甚至让人有点失望。当时的我就是如此,在开始数码冲印设备项目(以下简称为D项目)的运作后,我依旧照常上班,不过是把平常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挪用一些过来处理自己的事情罢了。先是大家一起攒商业计划书,摸市场情况,和项目专利的所有人(说来也巧,这个项目的专利所有人就是当年名噪一时的视美乐的技术负责人,THU的兄弟们该有不少知道他的大名吧)谈转让。十月份的某一天晚上,我们五个人西装革履,聚集在文科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和未来的投资人进行投资谈判,算是连蒙带骗地把他忽悠晕了,最后和我们签订了一份金额几十万的投资协议,我们的创业开始进入正轨。

      十月底,我和小李第一次去了五棵松的摄影器材城,买了我们的第一批实验设备。以后,这个器材城成了我几乎每周末都要跑一趟的地方。我们在三联找了间实验室,自己做了个暗室,从配药水、冲照片开始,慢慢地摸索向前。学校这边的实验主要是老Q和小李在负责,我则满北京地去寻觅更便宜更合用的实验器材,寻觅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和他们聊天,探询他们对于D项目的看法,探询合作的可能性。小许和某系合作搞了个市场调查,针对冲印店的老板,用以评测项目的市场空间。现在想想,我们当初的热情真是很高,但是却从一开始就已经犯下了好多错误,比如没有尽快找到一个行业内的资深人士进行合作,就是非常致命的一点;我们为了省钱,也为了完全掌握技术核心,决定自己从头开始,可是这样一来,最宝贵的时间就被浪费过去了。

      但是当时我们却一直满怀希望。到了2003年初,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技术的核心,开始据此进行硬件和软件的研发了。我一直在和业内的人士沟通,他们都很看好我们的项目,甚至有一些潜在的客户说产品出来他们就会立刻掏钱买。我理所当然地觉得看见了成功的曙光,于是一冲动,和老板提出了辞职,打算把全部精力投在D项目上。老板不希望我走,提出给我加薪的条件,还说要把一个很大的项目交给我,这个项目能够确保我在2003年度内拿到比较多的销售奖金。现在想想,当时肯定是脑子被驴踢了,才会拒绝老板的挽留,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一个还没成型的项目里。不过当时的我,确实是鬼迷心窍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在季度末离开公司。

      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团队产生了一次波动。小李拿到了一个法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offer,到法国读MBA。他权衡再三,接受了这个offer。从2月份开始,他有连续几个月的封闭式的法语培训,没法再负责研发工作了。于是老Q把他的一个博士同学拉了进来,让他负责电路的开发。随着研发的进展,手动冲洗照片的方法已经没法满足需要,开发的进程受到影响。我开始准备买一台二手的冲印机做实验设备;而在此同时,小许决定在上地租下一间正式的办公室,作为我们的办公场所,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极其致命的一个错误。我们太乐观,太嫩了。

      2003年3月,我们搬进了上地七街的一栋商住两用楼,150多平的办公室月租5000,还附送全套办公设备,要说还不算贵。不久,我找到了一台非常便宜的二手设备,自己跑到昌平去把它运回来,搬进新办公室;老Q也狠狠心买了台用于研发的笔记本电脑。所有的条件现在都备齐了,我们看着宽敞的新居所,全都踌躇满志。门口挂上了公司铭牌,小许把项目进度图贴在墙上,我把销售预测发到大家的信箱里,上面写着:今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00万。

     几个星期之后,非典爆发了。

 ~~~~~~~~~~~~~~~~~~~~~~~~~~~~~~~~~~~~~~~

    ……他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一定就像是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那里合众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
    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

posted on 2005-08-11 21:11 Think Different 阅读(1006) 评论(3)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Career

FeedBack:
# re: 【五年,我的路】
2005-08-14 17:39 | yangradona
同志,你还是自己多写一点,不要老是转载啊,你老转载,弄的我都没有兴趣来了  回复  更多评论
  
# re: 【五年,我的路】
2006-08-16 21:24 | 满月儿
有点乱 然后哪 师兄  回复  更多评论
  
# re: 【五年,我的路】[未登录]
2007-06-12 13:19 | XX
期待下文.  回复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