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167,comments - 230,trackbacks - 0

大连电机厂

原大连电机厂(简称大电机)成立于 1946 年,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也是中小型交流电机的大型骨干企业。合资前,产量达 100 万千瓦,等于当时天津第一、第二两个电机厂产量的总和。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生产制造的 Y 系列、 Y2 系列以及派生的 YD 系列等普通电机,在中国的机床、通用机械、冶金、轻工、纺织等行业有良好的信誉,深受用户的喜爱。在合资前,一直是全国中小型电机协会理事长单位,肩负着引领国内中小电机行业发展的重任。

1990 年代,由于行业不景气,三角债增加,大电机陷入经营困境。当时正值矽钢片等原材料涨价,而电机产品处于下游,价格提不起来,产品销售下滑,应收款积累,占压了 1 亿多元的流动资金。 1993 年起开始亏损,资产负债率达到 86% ,被迫举债维持经营。如何拯救这个金牌国企,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难题。

此时招商引资盛行,吸引外资参与拯救国企,更成为各地政绩考核的资本,甚至下达招商引资任务,限时完成。当时,市政府下达了消除亏损企业的年度指标,大电机被列为重点对象。 1996 年,大电机找到新加坡威斯特电机公司,希望通过合资寻求出路。

1997 4 月,大电机和新加坡威斯特签了合资协议,成立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注册资金 1 亿元人民币,双方各占股份 50% 。大电机以土地、厂房、设备等入股,新方以 5000 万元资金分期注入。大电机有 6000 多职工,合资协议规定仅吸收 3000 人,其余职工提前退休下岗或买断工龄。未收入合资企业的资产、未清偿的6000 万银行债务留在了大电机。外方拿走了优质资产,给大电机留下一个空壳、下岗分流员工和银行还款压力。

虽然双方股比对等,但中方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利,大事小事几乎都由新方说了算。

实际上,合资的外方原是大电机的客户,是一个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企业管理经验的“四无”电机经销商。合资后发现,外方没有管理能力,没有技改投入,也没有开发新产品。合资企业放弃了国内市场,外方在境外又设立一个公司,向国内合资企业高价倒卖原材料,并又低价收购合资公司的产品出口。合资企业一年报亏 2000-3000 万元。据大连市机械工业统计资料, 1997 年威斯特的工业增加值 4776 万元、产品销售收入 18510 万元, 1999 年分别减为 2587 万元和 5240 万元,利税由 1997 年的 484.6 万元减为 83.7 万元。尽管合资企业经营糟糕,一直报亏,但知情人透露,外方每年从合资企业赚走 1200 万美元。

外方通过垄断购销渠道做亏损的惯用手法,很快掏空了合资企业。 2000 年中方股份全部转让给威斯特,合资变成独资。合资仅 3 年就完成了“合资、做亏、独资”三部曲。

合资后,大电机近 1.4 亿元的银行债务全由未合资部分承担,减免了 70% ,其余作为不良资产划入资产管理公司。近三千员工的分流安置费(含每人每年 1 万元的工龄买断费)都是政府管,外方没给过一分钱。由于合资企业产品全部出口,又是亏损,基本上没有交所得税、国内销售流转税,只是象征性地缴纳几十万元的增值税和几万元的印花税。公司独资后一度放弃了整机制造,改做电机散件。曾经的金牌电机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声匿迹。

合资公司从未向中国电工电器工业协会、全国中小电机行业协会报送财务报表。大电机本是中小电机协会的创始单位之一,合资后再不受其约束。

“大电机嫁错了郎”成了业内口头禅,知情者无不扼腕叹息。 

大连第二电机厂

大连第二电机厂(简称二电机)也曾是国内电机行业内知名企业,主要生产特种电机,是当时机械部生产起重冶金电机的排头兵企业、企业管理样板,由全国电机协会授予银牌产品企业称号。该企业当时在全国特种电机行业里排名第二,年产量达到 40 万千瓦,占国内特种电机市场的 1/4-1/3 ,仅次于佳木斯电机厂。

1990 年代中后期,二电机出现经营困难,主要原因不是销路不好,而是营销体系出了问题。当时企业在全国设的 20 多个经销部,都想法从总厂拿了产品不付或少付款,销售货款拖着不上交,体外循环。这样二电机也成为困难企业,等着“招商引资”救命。

二电机找的合资方是英国伯顿电机集团,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经过两年谈判, 1998 12 月签订合资协议,成立大连伯顿电机有限公司。

合资企业注册资金 1.25 亿人民币,中方占 33% 股权,以土地、厂房、设备(以租赁形式)、产品等作价 4000 万元和外方整体合资,外方占 67% 股权,以 8000 万元资金分三年注入。

二电机原有 2800 多职工,外方只用 900 人。合资后,二电机“壳”公司留下1800 职工和 1.7 亿元银行债务。外方为这 1800 人下岗分流支付了 500 万元安置费。合资企业其后陆续大量裁员,目前只有员工 400 多人。

二电机合资后的情况和大电机如出一辙。外方没有带来任何新技术、新产品或技改投资,占着二电机厂房,用着二电机技术,生产二电机的 41 个系列产品,利用二电机的营销网络,卖贴着伯顿字样的产品。至今伯顿的产品仍然 100% 内销。

据大连市机械行业协会统计, 2003 年伯顿的利润总额为 -158.3 万元,2003 2004 两年企业的长期投资和应交所得税均为 "0" 。短短几年,合资公司亏损 5000 万元。 2001 年外方收购了中方 33% 的股份。不到三年,外方的 8000 万股本金还没到齐,就完成了独资步伐。在国内特种电机市场上,用户们也渐渐地熟悉了标有伯顿字样的电机产品。

大连伯顿独资后不到一年,被新加坡威斯特收购,后威斯特又被 LJL 电机集团收购。 LJL 的股东包括英国伯顿电机集团、德国绍尔西( Schorch )、新加坡威斯特电机。两家大连合资公司的总经理由董侠一人担任。

未合资部分的情况

1999 年,大电机没有合资的部分改制为国有独资的大连电机集团有限公司, 2003 年民营化改制,主要产品是各种交流异步伺服电机。董事长高本业,是原大电机负责人,曾操作了大电机的合资,并任合资企业董事长,独资后退出。

二电机没有合资的部分,没有了地皮厂房,按合资协议只准生产原 41 个系列产品中的 3 个。 1999 年迁往金州铸造厂( 1996 年被二电机兼并)另起炉灶。现改制为民营企业——大连天元电机有限公司,产品包括超重冶金电机、变频调速电机、辊道电机、无刷谐波电机、涡流制动电机、建筑塔吊电机、油田节能电机、石油钻机电机、水冷电机等在内的 25 个系列, 156 个品种, 1000 多个规格。

2004 年,天元工业销售额 9143 万元,大连电机 4167 万元,伯顿 8294 万元。据 2004 年大连市机械工业统计资料,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排序,天元排第 7 位,伯顿第 22 位,大连电机第 42 位。在全国中小型电机行业经济效益指数综合排序中,天元排第 3 位,伯顿第 22 位。  

地方对两电机厂合资的评价

访问大连市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多数认为两个电机厂的合资是失败的,实践证明,外商来合资的目的不是想把电机产业做强做大,也不想承担拯救中国国企的责任,只为占领中国市场,或通过流通戏法赚钱。合资没有达到国企解困的初衷,“合资不但没好处,还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一半以上职工丢了饭碗,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国家多年培育的行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被合资瓦解破坏。

“大电机背了多少包袱?为这个包袱国家又给了多少政策?银行又减了多少利息?免了多少债务?这是多大的代价!好几千人推给社会,分流职工的费用,银行豁免的费用,减员的费用,都是政府买单。算总账是政府倒贴钱,换来的是外资企业丰厚的利润和政府税收的流失。”合资企业的一位领导承认:“二电机合资中方吃了亏,大电机合资,资产才作价才 1 亿元,至少应该是 2 3 倍。”

一位合资公司高管认为合资成绩是主要的。“合资后产量是原来的 2.5 倍,出口额也由合资前的 450 万美元变为合资后的 2500 万美元,出口量曾达到国内第一,职工收入比合资前提高了 20% 。”

但业内普遍不同意这一意见。“合资前的出口额以出口交货值为准,合资后出口产品全由境外关联公司(新加坡威斯特)收购,他们报的出口量再大也说明不了问题,且合资企业做亏损,出口越多外方越有利、我方越吃亏。近几年经济高涨,电机产量增加是自然的,不能归功于合资。合资企业内职工收入是高了,但更多的下岗职工又怎样了呢?当初如果不合资,将两个电机厂整合起来,现在肯定是一个好企业。大机床、大重不都是这样挺过来的?如果当时不是招商引资划定时间表的压力,换个思路进行改革,这两个电机厂不是没有希望。”

“当时政府没有对这两个电机厂进行整合,让外方钻了空子,油水让给人家,包袱让政府背,企业家和职工白干了几十年,债务逃废,税收流失,留下了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独资企业,这就是结局。”

小型电机行业简况

小型电动机是我国电机市场中量大面广的产品。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统计,我国整个电机行业产能约 6000 万千瓦。 2001 年我国大中小型交流电动机市场总容量约为 4410 万千瓦,其中中小型电动机约为 4092 万千瓦,小型电动机为 3150 万千瓦。总产值约为 90 亿元,其中出口约 700 万千瓦。世界电机贸易额约为 35 亿美元 / 年,我国出口中小电机量到交流电动机总产量的 20% 左右。

2003 年,我国中小电机出口进入统计的企业 44 个,共出口 74..61 万千瓦,出口创汇 11666.11 万美元; 2003 年上半年, 65 家中小型电机企业产量同比增长 30% 以上。这个行业正面临大好发展机遇,但已经与过去的两个排头兵企业无缘。

国家曾在“七五”、“八五”期间对大连电机投入巨资,设备先进,实力雄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行业发展部高工陈金柱:“当时由机械部第八研究院(负责电工行业厂房、生产线、工艺流程设计)设计大连电机的生产线、轴加工线、端盖加工线。工艺流程达到设计水准后,国内同行企业在此基础上模仿。各类产品的实验也在大连电机进行,成型后才向其他厂家推广”。该厂曾获得全国电机协会授予的电机产品金牌企业称号(只有综合素质极高的企业才有资格获此殊荣),成为同行业的榜样,如现在的北京电机总厂,从生产线到整个建厂模式都以大连电机为样板。

以起重、冶金特种电机闻名的大连第二电机厂也是行业里举足轻重的排头兵企业,当时国内市场的吊车、塔车大多数都是大连二电机在做配套。这个曾被全国中小电机协会颁发银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也是国家花大力气打造的成果。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周鹤良:“大连电机和大连二电机退出历史舞台,实在太可惜了!标兵企业说没就没了,国家花了大力气的投资转眼就没了。现在它设备也老化了、技术也没有了、人员也散了,国家花的心血白费了!”

合资把国内市场拱手让人

中小型电机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是诸如风机、水泵、压缩机、机床、印刷、造纸、纺织、轧钢、城市轨道交通……等机械驱动的动力源。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国外电机企业,趁我国行业之危,打着“帮助中国改革开放”招牌捞钱者大有人在。周鹤良说:“我们……往往就是这样轻视自己的力量,盲目迷信外商,以为合资包治百病,结果怎么样?其实外商对中国企业根本没有感情,用一点钱就把中国企业收购了,钱赚够了就走人。即使不走人,也占据了这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大部分市场,让我们自己的企业在剩下的有限市场里死拼。……特别可惜的是大连第二电机厂,原来它在起重、冶金特种电机市场占有相当高的份额。随着国家建设不断扩大,特种电机的市场也将相应扩大。但大连第二电机厂从合资到演变为外商独资,无疑是把这个潜在的市场也拱手让给了别人。”

对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这两个电机行业骨干企业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由于电机行业内部划分较细,不同类型产品的技术开发、更新换代都各有分工,主要由归口研究所负责牵头。如 500 千瓦以上的大型电机由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负责,中小型电机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负责,防爆电机由南阳所负责,分马力电机由广州所负责等。中小电机分工更细,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牵头,各企业参加并承担技术攻关的联合设计。联合设计就是参加在轴、线圈、端盖等各方面各自分头研究,然后汇总。如果单凭一家企业自行开发研究或引进技术,技术实力和资金都有困难。

由于大连电机的资金、技术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且的产品种类在生产中小电机的企业中最为齐全,囊括了 Y 系列、 Y2 系列以及派生的 YD 系列、 YH 系列、 YEJ 系列、 YGA 系列、 YPEJ 系列、 YEL 系列、 YM 系列,成为联合设计中的骨干企业。当时中小电机行业的联合设计都汇总到大连电机,因为只有它才具备相关的技术整合能力。我国中小电机跨入 Y 系列,就是通过由大连电机作为骨干力量的联合设计实现的。现在,大连电机的技术骨干在合资变局中流失,成为我国中小电机行业联合设计不可挽回的损失。

推广冷轧矽钢片是节能环保的重要措施、技术发展方向,但受到大连电机合资的拖累。企业独资后,企业是外国人的了,人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根本不用听中国政府的,也不一定支持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

原国家经贸委 1999 年发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中就规定,从 2002 年底起淘汰热叠轧工艺,停止使用热轧矽钢片。国外早在 1970 年代就淘汰了热轧矽钢片。 Y3 系列电机就是为贯彻“以冷代热”政策开发的、国内第一个完整的全系列采用冷轧矽钢片为倒磁材料的基本系列电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正是 Y3 系列产品研究的联合设计进程缓慢,直到 2004 年才开始推广。现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牵头进行的 Y3 系列电机的联合设计,有 20 多家企业参与,但已经没有了大连电机。

周鹤良:“如今我国电动机的用电量已占到社会总用电量的 60% 以上,生产和使用高效节能电机已经成为电机产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正在推介的 Y3 系列),但外商独资企业会支持吗?再比如,我们现在需要在原来大连第二电机厂一些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冶金、石化电机,需要一定的资金、技术投入,人家会干吗?”

合资失去了培育自主品牌的机会

前几年我国中小电机企业出口艰难,一是因为多数产品是拼低成本,在产品设计、制造技术以及附加值等方面有差距,二是因为缺乏自有品牌。我国电机产品出口大多为国外公司采购,或作为外方的生产基地,按外方品牌生产,这样大部分利润归外方所有。

其实,我国中小电机企业错过了培育名牌的机会。如大连电机合资前,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深得用户信赖,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而且有 20% 多产品出口,居国内第一,颇受国际市场认可。第二电机厂合资前虽产品全部内销,但在特种电机用户当中很有口碑。

改制后企业,虽然还打着老“大连电机”旗号,但市场已改变了对大连电机品牌的认识,过去的金字招牌正被淡忘。在我国整个中小电机的发展过程中,原来出口创品牌就靠大连电机。经历合资变局后人才流失、人心涣散,又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新“大连电机”再打品牌就不容易了。周鹤良说:“我国的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强市场和品牌意识,但是这样失败的合资,丢了民族品牌,实在得不偿失。”

posted on 2006-11-11 16:41 Think Different 阅读(463)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