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性格悲剧

Posted on 2005-09-03 11:22 追梦 阅读(1522) 评论(2)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伊些想法

项羽的性格悲剧

                                       ——我读《项羽传》

为什么项羽在刚开始那么强大,但是最后还是败在刘邦这个小混混的手中呢?我一直不得其解,直到我看了《项羽传》,我才明白是为什么。这个主要是项羽的性格缺点,感情用事,而不能理智地思考问题。现在我就分析项羽在这个争霸过程中的性格缺陷。

 

  公元前20610月,刘邦率领起义大军攻入秦都咸阳,秦王子婴带领群臣列队投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彻底宣告结束。随着革命对象的覆亡,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也日趋白热化和公开化:农民起义的领袖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长达4年之就的楚汉战争由此拉开了帷幕。4年以后,原本实力强大的相遇却最终输给了当时简直不足以称为对手的刘邦,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悲剧的历史隐藏着悲剧的人物命运。项羽的性格悲剧可以从楚汉战争的史实中得到印证。

 

  项羽的第一个性格特点是勇而无谋。且不说它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单就史书记载的“身长八尺,力能扛鼎”而言,也足以令人望而生畏,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这方面还可以从以下两个史实中看出: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派出三名壮士向刘邦挑战,结果都被刘邦的射手楼烦射死,项羽一怒之下拍马出阵,竟吓的楼凡“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拔马逃回军中,事后向一人打听,防止到对方便是项羽;项羽在乌江自刎前的逃亡途中,汉将杨喜穷追不舍,项羽勒马回首,竟吓得杨喜人仰马翻,兵退数里。项羽正是靠着他那冲垮三军、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项羽虽勇,却只是匹夫之勇,它“寡谋”,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项羽入关后,曾有人劝他在关中称王,不料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于是,在咸阳抢劫一空后,它带着抢来的财富和百万大军还都彭城(徐州),把一个富饶无比的关中拱手让给了刘邦。众所周知,秦时的关中不仅有山河之险、关隘之固这些天然屏障,并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定都称王的风水宝地;而此时的彭城地处东南一隅,既无山河之险、城池之固,而且上前开发。而项羽却不顾这些客观情况,一味地追求锦衣还乡的个人体面,后来的史实也证明项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致使他在日后与刘邦的军事斗争中因地形不利而处处被动,待到垓下被围时,他虽有拔山盖世的勇力,也只能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歌仓皇出逃。

 

  项羽的第二个性格特点是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项羽入关之前屯兵新丰鸿门,刘邦屯兵霸上,双方相距不远,谋士范增劝说项羽速攻刘邦,而项羽却踌躇不决。恰好此时刘邦的叛徒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闻言大怒,当即发誓次日便要消灭刘邦,然而就在这剑拔弩张的紧急时刻,被刘邦收买过的项伯回来后,仅用三言两语,不但打消了项羽要“击破沛公军”的念头,而且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试想,堂堂一军统帅,别人说打就打,劝和就和,如骑墙之草——东风来了往西倒,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如果仅此一例还不能充分说明项羽的优柔寡断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实足以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屡次示意项羽要他杀掉刘邦,可是项羽总因下不了决心而“默默不应”,使得刘邦躲过了第一关;待后来范增招来刺客项庄,企图让他称舞剑之机刺死刘邦时,项伯却乘机涉足其中,暗中保护刘邦,使得项庄每每不能得手;对项伯的非常之举,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刘邦又躲过了第二难。项庄舞剑失败以后,宴会上的气氛依旧十分紧张,就在刘邦欲走不能走,想留不敢留的极其矛盾之时,闯进了樊哙,将项羽大骂了一通,不料项羽这次非但没有发怒,反而称樊哙为壮士,对其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这正是项羽悲剧性格的突出之处,换一换刘邦就决不会那样的心慈手软了。还是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捉住刘邦的父亲拿到阵前当人质,希望藉此来威肋刘邦投降。项羽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那意思就是说:你要是不投降的话,我就把你父亲放到锅里煮了。谁知刘邦的回答却出奇的爽快:“煮就煮吧,只是到时别忘了给我留一勺汤喝。”结果项羽的如意算盘又被打乱。由此可见,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优柔寡断者注定要吃大亏,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妇人之仁也绝对要不得。所以,范增在鸿门宴结束的时候骂道:“唉!竖子不足与谋。”

 

  项羽的第三个性格特点就是孤性多疑。疑则生变,变则失。这一点在范增的愤而出走上体现得犹为明显。 亚父范增以70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然而就是这样的忠臣也难以逃脱项羽的猜忌。公元前2084月,刘邦在河南荥阳被项羽包围,这是继鸿门宴之后又一个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立即劝说项羽,要他急攻荥阳,正当项羽对此未置可否之时,刘邦的谋士陈平略施反间小计,就挑拨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怀疑和疏远范增,并拒绝采纳其正确建议,范增因此愤而出走,客死途中,项羽不但失去了一个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而且失去了一位辅佐帝业的肱股之臣。孤性多疑导致项羽的用人不善由此即可见一斑。

 

  项羽的第四个性格特点是残暴成性。残暴成性的人是注定要失去民心,孤立无援的。项羽入关以后,不但杀掉了已经投降过的秦王子婴,面且还在咸阳城内大肆烧杀抢掠。据史书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么明显的强盗行径,无怪乎后来“秦民大失望”。不仅如此,项羽还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了由项氏叙侄一手扶植起来的义帝楚怀王,楚怀王虽为傀儡,但他却是当时人民群众抗暴反秦的精神领袖,项羽的不义之举把自己搞得声名狼藉,在政治上空前的孤立。而此时的刘邦却早已提出了合乎民心,顺乎民意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与关中父老打成一片。两者一比,孰是孰非岂不一目了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项羽的残暴得到应有的惩罚,在垓下之围出逃后阴陵迷路时,向一位老农问路却为老农所骗,误入绝路而被汉军赶上。项羽对人民犯下了严重的罪行,人民反过来又惩罚了他,可悲的是他对于这一点至死不梧,乌江自刎之前仍叹道:“此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的第五个性格特点是懦弱,不敢面对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人终究不能进步的,不管是从他的事业,还是他个人的成长或成熟,因为他不承认自己的缺点,不懂得从失败中得到教训,每每有变都要从别人的身上去寻找原因,或者说是安慰,如果找不到呢,就迁怒于他人。另外还有一点就表现在乌江亭长要求项羽过江,准备带着江东弟子和刘邦重来一个关于江山的角逐,而项羽却说无脸见江东的父老,却自杀了事,这就是逃避责任的表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就是严重地逃避的表现,自己死了,若泉下能与死去的江东弟子相见,有何面目去面对他们啊!!别提项梁和范增了。反观刘邦其人,被封到“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如此地方,尚且还懂得去争霸天下。

 

    项羽的第六个性格特点就是不懂用人,没有足够的智囊团帮助他。好不容易有个范增,还让陈平给离间了,至于其他的人才不是投向刘邦,就是不能得到重用。所以致死项羽的军队里还是以前项梁的时候的旧属。更何况在争雄的竞争

里,就是才能的竞争。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就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当中,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什么东西都可以缺,就是这个在竞争中绝对不能少。

 

  纵现项羽一生: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裂土封王,曾一度左右过历史的进程,最终却因他自身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历史是无情的,历史却又是公正的,他在给前人以教训的同时,总是给后人以无限的启示。站在历史的长河边.面对项羽的人生悲剧,徒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是我们应有的积极态度;我们应该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反复锤炼自己的性格,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之舟,更好地驶向人生海洋的理想彼岸。

 

Feedback

# re: 项羽的性格悲剧  回复  更多评论   

2006-04-12 10:11 by 小草开花
其他的都不说了,要说项羽有勇无谋 ,我认为是大错特错的!

# re: 项羽的性格悲剧  回复  更多评论   

2006-04-13 21:07 by 追梦
从来不认为英雄缺乏智力,从来不认为枭雄没有魅力,但是谁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我喜欢用最后的结果来评判人物,因为历史是掌握在胜利者的手中,是掌握在那些写历史的人手中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该文被作者在 2005-09-03 13:30 编辑过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