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

《四月三周两天》,得知它获得当年戛纳金棕榈不久就下到了电脑里,但由于字幕翻译的不好而且稍稍滞后于声音,看了几次都没有看完,直到今天,才欣赏完毕。

影片有两个特色,一是大量应用长镜头来叙述;一是全片没有背景音乐;然而情节设置却很紧凑和紧张,虽然有些沉闷。

如果说剧情,很简单,单线条:1987年的罗马尼亚,严禁堕胎长达数十年、制度森严,一个女孩子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帮另外一个同宿舍好友堕胎成功。但其中一些杂乱的情感,无奈的心情,局促的事件本身展示出丰富的内涵,值得看过的人去品味。

人的一生需要一个像女主角那样的朋友,可是,如果她自己因为这一次牺牲意外怀孕的话,有谁来为她做她曾经做过的这一切?

看罢这部,从豆瓣得知,CCTV-6  22:00档的电影是《救赎》,看了看评价还不错,于是继续打开电视机——很失望。主角的表演生硬死板,装酷的时候不拉风,柔情的时候没感觉,而且实景弄得好像话剧舞台一样(话剧舞台现在都力求生活化)虚幻。如果不是一边在看王利芬的《我们》估计是不会看完的。

这期的《我们》是专门纪念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老先生的,请的却是和季先生密切相关的几位嘉宾,谈论也以季先生的学术和生活居多,这是节目的一点不足;囿于节目的时间和受众的水平,关于两位学者的学术,钱文忠等学者只是做了蜻蜓点水般的解释,更多的是季先生的逸闻趣事,着实让我很不过瘾——学者的魅力固然在于人格风骨,但之所以为学者,根本在于学术本身。趣谈可以有,但不可以喧宾夺主。正是因为这些,我们才对季先生了解的似乎多一些,而对任继愈先生似乎闻所未闻。

但我们真的了解季先生吗?这几天媒体就老先生的丧葬,遗产的纠纷,往日的字画盗窃公案,弟子的口水仗不停地报道,不知道有没有哪个媒体对老先生的学术有过一点点总结?!或者,有没有那个能力?更不要提任继愈先生逝后相对寂寞的媒体报道了。这又让我想到了迈克尔杰克逊死后,国内大肆的纪念乃至操作文章,用王三表的调查来说,有多少人听过他的歌,受过他的影响,却在现在这个时候采访到哪一个艺人都一脸沉痛地述说着“悲伤”和“哀悼”——连自己爸爸尸骨都没请到墓地就开始和叔叔打官司争夺起了财产的人还知道哀悼是什么意思吗?

正是因为这样的大环境,才导致学术的日渐式微,物欲的日渐横流,社会的日渐浮躁。

何勇在九十年代唱过:还有没有希望?

全场唯一的亮点是唐师曾在追忆二位先生(仍以季先生为主)时的真情流露,这么大岁数了,还是情到不自禁处,流涕乃至不能止,我喜欢这种真性情的男人。可惜这种人现在越来越少了。

posted on 2009-07-27 00:39 昊天客 阅读(55)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杂谈影视

<2009年7月>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导航

公告








counter

随笔分类

文章分类

相册

博客生活

家乡

轻松一下

书房

讨厌的英语

图片社

我的朋友

音乐地盘

有趣的地方

有用的地方

积分与排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