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在图书馆看完书后叫朋友一起回宿舍,“好!”他说,走了一会儿,还没有到楼下,他就说他有事,得出去外面一下,“嘿,要不我们一起去吧?”“好啊!反正没有什么事。”结果我们就一起出去了,后来才知道他是去外面拿东西,因为他在一间名为“魔方格”的店里租了一个柜台,每月租金90元,这个柜台就是他的专属地带,他要是有什么东西要卖就可以摆设在里面,然后跟那里的服务员告知一声,以便有人来买时可以介绍,里面大多是装饰品,例如手机挂件、公仔等,朋友也不例外,卖的也是一种挂件。拿完东西后我们很快就走了!
    回到宿舍,朋友他送我一个,他说要什么你选,后来我选了一只鸽子,他问我你要刻什么吗?“啊!还能刻东西的!”“是啊!什么字都行!”想了一会尔,自已也不知道要刻什么好!突然想到了一个“笃”字,“那刻‘笃行之’吧”我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来。然后他就刻了,刻的还挺好看的!

    回来后就把它跟钥匙放在一边,今天早上拿钥匙的时候才看到,想起是朋友送的,顺手就把它挂在钥匙上,感觉还不错!但就是对后面刻的那几个字不太了解,虽然是自已选的。中午闲着没事,就打开网页查询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这下子才明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
     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看了之后,感慨万分,是否我们应该好读《礼记》,读读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短短十五个字,道出了人生求学的规程来!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这句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说得没有它具体、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