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47,comments - 0,trackbacks - 0
去年夏天暑假期间,同事时常把她小学六年级的女儿放在我家里,她说:“刘老师,跟着你受点熏陶!”我想,这意思大约有两点,一是我家里藏书颇丰,孩子可以随意翻阅一下,二是我经常写点小文章发在网络和报刊上,这也可以供孩子浏览。
同事走后我时时琢磨起这“熏陶”一词的含义来,好久没有听别人说过这个词语了,突然听到还颇感新鲜。琢磨之余,我便查看词典,词典对“熏陶”这个词语的解释是:“长期接触的人(我觉得还应加上”环境和事物“)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和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的良好影响。”这个解释和我琢磨出来的意思差不许多,如“熏陶”应当是“长期的”、“逐渐的”等。但是除此而外,我还琢磨出两层意思,一是“熏陶”是兴趣的,至少不是强迫的;二是“熏陶”是悄然的,而不是彰显的,有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味。
在琢磨“熏陶”这个词语的同时,一个和“熏陶”有关系颇为古老的故事就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孟子年幼时家靠墓地,他便常常学做一些祭祀的事情,孟母认为居地不当,就迁居到靠近集市的地方,可是孟子又常常扮成商人做起买卖和屠宰猪羊的游戏来,于是孟母又把家迁到学堂附近,看到自此以后,孟子常常学些进退礼仪的事情,在学校窗下听些咿呀诵读,孟母这才放下心来。可见几千年前的孟母已经懂得潜移默化,亦即“熏陶”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实际上,翻阅中外文化史,由于受到良好的“熏陶”而事业有成者是大有人在的。在我眼下阅读的书籍中,有一本《李清照全传》,便可提供一例。李清照这位旷代才女的诗词文章我是约略看过一些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些或清丽或雄健的诗句至今为世人传颂。然而,李清照生长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特别是生长在理学桎梏的有宋一代,妇女能像男子一样接受正规教育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并没有妨碍她生长成为中华诗词园地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她的“成长”仰仗和依赖的就是“熏陶”。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于宋熙宁九年(1076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等,以文章受知于大文豪苏轼,为其时之“后四学士”之一,有多种著述如《礼仪精义》、《史传辨志》、《洛阳名园记》、《永洛城记》等问世,其母王氏为神宗时宰相王珪之女,亦通文墨。据说家中经史子集颇多收藏,文人墨客时有往来,父亲还常常以书籍为礼物送给聪明好学的女儿。试想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要想不受到“熏陶”也难。据说李清照年幼时对于针线女红毫无兴趣,但是对于诗词歌赋却常常废寝忘食,许多名篇佳句她都能背诵如流。她在出嫁之前写成的诗词就已经被当时的名家所称赞,所以今天我们仍能看到她的诗文佳作,那是顺理成章、毫不为奇的事情了。
还有一个阶段,我对于现代文化名人林语堂有一点不解之处,那么著名的作家,却常常说一些语句不顺、令人费解的话,后来才知道那都是由他的英语作品翻译而来的。他有相当多的作品是由英语写成的,如《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红牡丹》等。就林的汉语言水平,英语也一定不坏,但是翻译家们却往往不甚高明,翻译出来的东西不但丧失了原文的韵味儿,而且语句也支离破碎了。那么林语堂一个中国作家,何以就能那么熟练地用英语写作呢?这又是因为“熏陶”的作用。从关于林语堂的传记作品中我们知晓,林的父亲是中国南方最早的汉人基督徒、传教士之一,大约林很小的时候就对洋人和英语有了感性的认识,后来又读了教会学校。由于他青年时期的这些“熏陶",所以正如林所说,他年轻时西洋文化的常识要优于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后来当他就教于北京大学时,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恶补”。
再说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能常常看到有的家长会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去书城,去展览馆、博物馆,去看儿童剧,去听音乐,去旅游等等,这其中有的家长是懂得“熏陶”的道理的,他们是自觉而为之;也有的家长并不懂得,只是“蟹子过河随大流”,但是也不自觉而为之了。相比之下,更多的家长却不喜欢这样的“熏陶”,他们更喜欢“速成”,喜欢“一口吃成胖子”。他们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想一夜之间就能使孩子变成英语精英,成为写作高手,成为奥林匹克数学比赛获奖者,成为天才的钢琴演奏着,望子成龙心切。而这种求速心里,恰恰就为许多投机的“教育家”和“教育机构”所利用,于是近年来什么“英语速成班”呀,什么“写作速成班”呀,什么“钢琴速成班”呀,如雨后春笋,遍布岛城大街小巷。而从中走出来的“速成者”们,也往往如空中的楼阁,沙滩上的金字塔,终难修成“正果”。
说了这许多,“熏陶”优于“速成”是自不待言的,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现成的事例,那便是我们半岛网上的小记者周子琦,他在诸多网友的“熏陶”之下,成长之速,不就很值得我们赞叹和深思吗!
posted on 2012-02-07 16:38 杨伊 阅读(66) 评论(0)  编辑  收藏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