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本布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  ::  ::  :: 管理 ::

 


 

今年,海外的文学网站上流行起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真实爱情故事——《山楂树之恋》,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内外网民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但是书中“一尘不染”的爱情,近日引发了一场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前辈”和当今年轻人的爱情论战。“50后”称这段感情为“纯真初恋的代名词”、“史上最干净的爱情”;“80后”们却高喊“最干净的就是最变态的”。

    《山楂树之恋》来自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城里女孩静秋因为家庭成份不好,生活困苦,较为自卑。她去乡下体验生活时认识了军区司令员的儿子老三。老三喜欢静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实现了,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山楂树之恋》结局是一个悲剧,这也是小说最令人伤心欲绝之处。之所以这本小说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外同龄人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形成庞大的海外“静秋粉丝”群。传入国内后,也同样形成奇异的“山楂树现象”,我以为,这与它悲剧的结局分不开的。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果从结局来看,这样的悲剧并不新鲜。当年日本的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的合拍电影几乎都是这样的悲剧,如他俩主演的《绝唱》《生死恋》等;其他经典爱情故事如《魂断蓝桥》《爱情故事》《人鬼情未了》《泰坦尼克号》等等,只要是涉及到“爱与死”的悲剧结局,都一样会感动全世界的无数的观众。

  但《山楂树之恋》与其他爱情悲剧不同的是:主人公只有“爱”而没有“性”,因此,它也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我以为,究竟是否“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爱情是可以纯真而“干净”的。这与柏拉图式的爱情是相似的:都是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而这种永恒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没有结果的悲剧爱情也就是柏拉图式的永恒。《云水谣》中王碧云与陈秋水的爱情故事之所以感人,也是因为他们扮演了一个现代社会中活生生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

  但柏拉图式的爱情毕竟是理想主义的,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绝大多数是要开花结果的。“山楂树之恋”与“柏拉图之恋”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是违反人性的,是不人道的。但我们之所以仍然在为“山楂树之恋”而感动,是因为我们是为“纯真初恋的代名词”、“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而感动,或者说,在已经视“纯洁”为怪异的当下,《山楂树之恋》的出现,引发了我们对“纯真爱情”的回忆以及对“纯真爱情”的呼唤。

  一直以来,中国被世界认为是文明古国,而我们的文明是建立在“礼仪廉耻”的基础上的。虽然“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压抑,但儒家学说是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的根基。

  但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中国已然成了“性”趣盎然的国家,中国正在发生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性革命”。有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5.74%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反对婚前性行为。性开放性泛滥导致离婚率的攀升,一夜情、包二奶、耍小姐成为时髦。

  在这样的只有“性”而无“爱”的现实情景下,我们意外的发现了《山楂树之恋》,那种“干净”得清澈见底、一尘不染的爱情,那种我们久违了的无比清纯的爱情。不用说是读那样的爱情故事,即使是想一想也令人心驰神往。当我们被工于心计精于计算,被网恋、被一夜情、被爱情快餐,被阴谋与背叛等搞得身心交瘁之时,《山楂树之恋》的出现,让我们回忆起了我们曾有过那样一种“干净”而纯洁的爱情。而我们谁又不渴望拥有那样一种无任何污染的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情呢?

  但这样的爱情在眼下几乎如白鳍豚一样已经绝迹了,《山楂树之恋》的出现,能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期盼?!


posted on 2007-12-31 10:55 nathan_chang 阅读(107) 评论(0)  编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