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叙述的手法很特别,也更特别吸引我,前半部分先描述了小美和林祥福的2次相遇,而又离去,接着林祥福抛家舍业为自己的幸福去追求自己的信仰,没有解释小美为什么离去,把这放到的后半部分作为伏笔。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林祥福在溪镇被土匪残忍的杀害,我懵了,后面还有一大半写的啥,主角竟然领了盒饭!!等看到后半部分才得一明了!读完后更有种豁然明朗的感觉。
    前半部分读着,有《活着》的感觉,无助、绝望!尤其在剿匪那段,残忍到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在这里我还在联想,是不是土匪头子是不是就是那个阿强呢,剧情会不会有个大反转,结果当然不是了!

    他是一名伟大的家住,一名优秀的父亲,一名未知的丈夫!

   
    上半部分是说在上世纪初期生活的的艰辛,林祥福对美好生活坚韧追求,但生活中总是造化弄人,文城和小美成了他毕生追求的愿望,但是致死也没有完成,未能将他的最爱林百家予以母爱,但事实上林百家却一直有着母爱的陪伴。

    即使小美偶然的出现,又偶然的离去,再偶然的出现,又离去,对此他也没有因此而觉得小美不是他的美好追求,在那个朝不保夕的年代,坚强的信念使他放弃了还算富裕的生活,去了长江以南
600里的溪镇寻找他要的幸福。

   幸福有时也是莫名其妙,在溪镇林祥福抱着嗷嗷待哺的女儿,走下厚厚的积雪上挨家挨户敲门喂奶,我感到的画面他是幸福的。我联想到我3岁的小小女儿,我想林祥福对林百家的爱我能体会的到。

林祥福第一次离开溪镇,越走越远的时候,越来越觉得溪镇就是他要找的文城,所以他又回到了溪镇,林祥福认定溪镇就是他要追寻的文城,然而直到生命结束的时候也未能得到确认,但事实即使如此,溪镇确实是林祥福追寻的文城。  

   林祥福在溪镇17年,凭借自己的手艺和勤劳,创造了千亩良田,但那是个动荡的年代,土匪猖獗,残暴,堪比后来日本人在中国的暴行,直到林祥福为了赎回会长,被土匪残忍杀害。

   其实林祥福第一次在溪镇寻找小美时,小美也在溪镇,只是那时候的小美故意躲着他。他们有着短暂的未知的相遇,直到林祥福第二次折返溪镇时,小美也还在,但是小美一家被冻死时林祥福也不知道小美也在这。林祥福死前也不知道当时的小美是在故意躲着他,他们离得最近的一次是小美去世后17年,林祥福的尸体被管家田二往他老家送回的路上,那时候小美的墓碑和棺材里的林祥福只相隔数米,我想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才明白了所有,在那个世界他们是幸福的,即使有阿强的存在!这些也都是看了第二部分后才明白的。

 

   看了后半部,才明白小美为什么有了2次的离去,我带着有个人色彩的觉得小美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打破林祥福幸福平淡的生活。但我想在当代的生活下是不能够体会的,因为那个年代都为了切切实实的最基本的生存,在死亡的面,什么道德,尊严都是渺小无力的。

   小美的形象跟林祥福一样,有着一种坚强自立的线,一直串着她。从童养媳到回娘家,再到阿强带着她走了很多地方,直到他们去京城的路上遇到林祥福,才结束了流浪的生活。坚强的小美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第二次回去,小美为林祥福产下一女,就是前半部分说的林百家,然而小美为了阿强还是选择了离去林祥福和不满3个月的林百家,自此后她才深刻的体会了自己对林祥福和嗷嗷待哺的女儿的爱和思念,是那么的深,那么的切肤之爱。但是阿强的存在,使她不能有其他的选择。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