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解放初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著名的还是非著名的,我想是因为儿时奶奶给我讲述的都是那时候的故事,或是村里村里的老人说的大都也是同时期的故事较多,包括我的父亲、母亲,还有一个比较牵强的理由,就是我觉得儿时身边的人文、环境还都基本保留着那个年代的烙印,泥土路、砖瓦房、高高挺拔又无章排列的白杨柳、清澈见底的小溪、黄橙橙的小麦、火红的柿子,还有那鹅毛大雪。我想就是这样的原因深深的埋在我的灵魂里。


  我的老家是黄土高坡的陕西,《活着》描述的应是浙江或者苏南一代,但是我能感受到那个大时代,人们基本都一样的生存着。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其实这本书我读到几页时,模糊的印象中我读过,只是时间太久而且当年应该时在初中时候,因此只有一点点的印象而已,然而,如今再次读完,我心灵深处更多的是震感,福贵一生充满幸福和悲欢离合,以及坚强的孤独,我不禁一次的停下来沉思,联想到自己,假如自己是福贵,是否又能像他一样,一路走下去……!

  我想了很久,不知改如何将他的一生分割,这一路上一幕幕的离去太多且都实在难以割舍,所以最后我觉得还是根据自我感觉福贵内心的变化分割吧。

  福贵生来便是在一个地主家庭,环境优越,书起之时他估计二十郎当岁,不折不扣的败家子,用他母亲的话说,跟他父亲一样,他父亲将祖上留下的二百来亩地败到百十来亩,这个光荣的传统他便理所应当的传承了,福贵真正的败家,应是从嫖开始的,自古一来嫖和赌似乎都是在一起的,只是先后不同,等到福贵有了嫖,赌也就在不远等着他,每次嫖完他总会骑着一个较肥的妓女,有意无意的到他城里老丈人的门市口,大声的给丈人请安,丈人无处安放的脸总早早的藏起来,更何况还是个掌柜的。这货到底是个什么货,怎么就这么狗屁不通呢,客观的说,这个时候的福贵是快乐的。

 染上了赌随之而来的便输掉了所有的家当,生活便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地主瞬间沦为佃户,本以为有了几亩良田边能将日子一点一点的过好,可哪里知道,噩运相继找上他,他的命运自此便有了质的变化。

  老父亲一病不起,他喜欢在村口缸上蹲着拉屎,偶然的倒在了缸的边上,自此离开了人世。母亲大人病重,福贵进城给母亲请医生的路上因为和县太爷管家结了梁子干了一架,被路过的军队抓了壮丁,一去就是两年,等他再回到茅屋的时候,老母亲也已仙逝。此时家里只剩下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和二岁的儿子有庆。本以为自己会走在前头,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不会改写,上午活蹦乱跳的有庆还在学校上学,晚上有同学跑到家里说有庆死了,天啊,这是什么,原来是学校的老师生娃大出血(这个老师是县长的女人),急需血型匹配的血源,赶巧不巧有庆成了对象,不管死活的医生只管抽血,抽啊抽啊,不厌其烦地抽 ,直到有庆的生命结束,多么可恨,我想我能体会福贵那种痛心疾首的无奈,全家人的希望啊,为了有庆,硬生生的把凤霞送给了别人寄养,虽然回来了,但是那代表了对有庆的期望……!

   这是个什么年代啊,视生命如蝼蚁,可那个年代就是那样……!

   祸从来都不是一个个的来的,随着有庆的离去,家珍这个刚毅又瘦弱的女子也开了了福贵,葬在了有庆的身旁,我想娘俩能在天堂恩爱的走下去。家珍无论是放在当时或者现在我觉得他都是个好人、一个好女人、好妻子、好母亲,他承载了太多了,所以走了,去找他的儿子去了。虽然贫寒,但从作者笔下感到她是幸福的。

此时我又一次放下了书,我想起我故去二十几年的奶奶了,他们应该是一个年代的人,有很多的时代交集,我奶奶是个单亲母亲,抚养了三男两女,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一个人扛着,着走。

随着时间的增长,不会说话的凤霞嫁人了,嫁给了在城里做搬运工的二喜,家里也就剩下福贵一个人了,他经常去城里看望凤霞和二喜,姑爷和女儿也很恩爱,顺其自然的也就有了孩子,但是孩子的出生也带走了凤霞的生命。放下书,我在想这么多的灾难为啥只降临到一家人头上,这是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才能走下去,我开始盼望后面的故事能有好一些的情景,然而,我只是以一个现代人的正常思维去想的,事实上二喜、苦根的命运也仿佛是受到了诅咒一样,相继离开了人世,也离开了。

此时,我已经不知道如何用文字表达我内心的感受了,甚至不知道怎么想下去,怎么会这个样子……!

我该怎样思考福贵的思想呢……!

从头至尾整理了下,福贵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在布满荆棘的路上,仿佛穿透着一根坚硬的钢丝。在他垂暮之年,慢慢的我看到了他幸福里透着一丝丝坚强的孤独。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生,为何那么多的波折……!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