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我愛著孤獨,以為自己不會迷路,以為自己跟自己,再不用誰照顧! 時間是個無賴 讓我太遲 讓你太快

不太久远的28年前,曾到过崇州白塔湖。

那时的骚年,无牵无挂,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和一帮同在西城区文化馆健身的大小帅哥到白塔湖游玩,顺便秀秀肌肉。。。。


(图片来源:五蕴)

当年的骚年


(图片来源:五蕴)

在健美班肌肉练得最差的三个帅哥,只有这三个还能互相攀比一下。


(图片来源:五蕴)

后排右三,健美班老板,组织者,陈功

前排左二,记不清名字了,绰号大汉(用儿化音),已于多年前病逝。。。


在白塔湖耍了两天一夜,非常尽兴。


记得头天下午到达的时候已是傍晚,要吃要住,我们一边吃饭,一边领队(就是那个陈功)和另外几个年纪大一点的去和住宿老板砍价。


老板惊讶于我们几个饭量之大,问我们是做啥的,我们就说是成都搬运协会的,有的还煞有介事的用崇州话以搬运协会的样式作起了报告,貌似老板信以为真了。。。


关键说话的腔调都是玄听玄学但又非常到位的老板崇州腔,我们说完自己都在哈哈大笑。


遇到老板要价高,大家也配合得好,齐声报以长长的带着腔调的当地名叹 “哟----喂” 来应和以表达不满。。。


晚上住下后,由于有诸多蚊虫叮咬睡不着,干脆又到湖边散步。


湖畔皓月当空,天宇如洗,轻纱笼水面,不远处一尾大鱼将水弄响,水波闪动,蛙鸣蝉燥中,一湖银光细碎,稍后忽又微雨迷蒙,凉气袭人,静伫湖岸,屏声息气,有天地苍茫,此情此景,玄摆基友心情故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让人飘飘然有物我相忘相溶之感。。。


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什么叫惬意,这就是惬意。。。


老板的练功房或叫健身房,其实就是梓橦街口口上原西城区文化馆里面一间较大的空房,里面只有若干哑铃、杠铃、一套组合式大型器械和必要的一些长短板凳,非常的简陋,和现在的健身场所完全没有可比性,然鹅并不影响大家练功和健身的热情。。。


但我有一回还是分心在练功间隙到文化馆另一间教室去听了一场《红楼梦》的启蒙讲解课。。。


这个没啥得瑟的。。。但是


我们班藏龙卧虎,有个阳光男孩才19岁多点,却有一米八的个头,刚刚到四川广播电台上班,作为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主持人,也天天晚上在健美班和我们一起默默无闻的从事高尚的哑铃和杠铃的搬运事业。。。


还记得有一回好象是庆祝新年,老板不知到哪去找了几个女生和我们一起组织吹气球比赛,在陈功的怂恿下,谦虚的他勉为其难的当了一回体育比赛解说员。。。


他就是现在红遍大江南北的前东方卫视现央视著名播音员主持人潘涛。。。


可惜啊,一来我当时没有相机,二来他当时有事没有和我们一起参加这次秀场活动,所以没有留下他当年青涩的小鲜肉样子。。。


这次游玩结束后不久,就很少看到他了,据陈功说,他到外地发展去了。。。


那啥?有仙则名。。。不背了,只说最后一句,何陋之有?哈哈哈。。。。


(图片来源:五蕴)

几十年来唯一一次纯基友聚会


(图片来源:五蕴)

回家前留个影,当年是路盲,完全不知道来路和去路



时光荏苒,一转眼二十八年过去了,我再没有机会重新去过这留下我青涩影子的白塔湖。


这次有了小森助力,终于得以如愿以偿,首要的目标是周边的所有小场镇和古镇以及相关的有名或无名的景点。


上周去了带着老丈母老丈人去了离家仅二十余里的丹土村,了却了我20年的愿望,看到了心目中以烧窑红土命名的这一片感觉很浪漫的土地。


这次,带着妻儿再度出发,前往川西古镇崇州街子镇去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

由于古镇地盘小,再加上早已商业化,担心没有啥看头,于是又顺便规划了一个去处--白塔湖,想来个故地重游。


果然,完全商业化的街子镇,和其他所谓古镇一样,已经没有了其应有的味道,我知道这只是开始了一场了愿之旅,心底想的只是快点到白塔湖去看看。


(图片来源:五蕴)


街子古镇第一门坊:川西第一天,上书门联:北去青城问道,西来古寺听经,这句话对我隐隐有所触动,28年后的岁月,轻狂少年早已不再,时光机虽然早已把我改造成为一个到了知天命年龄的中年油腻大叔,但心底对清净自然的大道追求似乎仍然还在。。。


(字库塔     图片来源:五蕴)


左边就是街子镇的字库塔。这是一种中国不为大多数世人所知的塔。


人们常见的塔多是佛塔、风水塔,它们高耸入云,丰富多彩,点缀着山河景色。一见荒郊野岭外高耸的塔楼,便会第一意念想到是供奉高僧遗骨的佛塔。


这里提及的字库塔,却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塔建筑中特有的一种形式。


追溯其缘由,要谈到先人对文字的敬畏。对文字的敬畏,最早源于仓颉造字的传说。


相传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时出现了“天雨栗,鬼夜哭”、“龙乃潜藏”等惊天动地的奇观,这样的故事寓意着文字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于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了一种独特习俗——“敬天惜字”、“惜字如金”。


古人认为,文字是“古圣贤心迹”,因此字纸不可秽用,糟蹋字纸会得罪神,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残破的书籍、习字的纸张等字纸应该在字库塔里“羽化成蝶”——人们把对文化的无形尊崇,转化为对文字的有形尊崇,认为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瞎眼睛,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还有专门的礼仪,并且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


过去有些地方的老百姓还组织有“惜字会”,除了自愿外,人们义务上街收集字纸,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出资雇专人收集。所有用过的经史子集,磨损残破之后,要先将其供奉在字库塔内十年八载,然后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之后,再点火焚化。


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了。通常被建造在场镇街口、书院寺庙之内、道路桥梁旁边,还有些大户人家则建在自家院里。塔龛中多供奉仓颉、文昌、孔圣等神位,并配以相应的楹联、吉祥图案等,别致精巧。其他地区亦有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圣迹亭”、“文峰塔”的。


成都市区内一东一西专门有两条街分别叫惜字宫街和字库街,就是来源于当时街口的字库塔。


字库塔具有不同风格与造型,大多采用六角柱体或八柱体,也有的建成简朴的四柱体。塔身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圆或倒U形,字纸便从这里投入。塔顶及塔身装饰风格各异,大都雕梁画栋,特色突出;有的则非常古朴,青砖碧瓦,未加更多修饰。


街子的这座字库塔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字库塔。


砖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六角五级攒尖楼阁式,通高达到20米。做工非常精巧,层层六角飞檐攒尖,翘角下悬铜铃;檐下转角廊柱雕龙缠绕;壁上塑有《白蛇传》中的故事,如水漫金山、雷峰塔等,图案雕刻精美,在字库塔中,这类题材极为罕见。


街子镇原先在街道的上场口和下场口修建了两座字库塔,上场口的那座已毁,下场口的这座有幸保存至今,成为古镇的一道风景线。


川中名老流沙河先生在其《故乡异人录》中讲:家有良田百亩的何老太爷患有眼疾,视物模糊,每日背着写有“敬惜字纸”的竹篓,提着铁柄火钳,沿街拾字纸于篓中,再背到南街字库焚化,以此期盼能早日重见光明。据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讲,流沙河先生所描述的景象在过去大小场镇经常都可以见到的。


字库塔的兴起除了先人的文字崇拜外,还与科举考试的盛行分不开。古代百姓要想升迁致仕,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公务员”行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崇拜文化,尊重读书人,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就顺理成章了,字库塔自然就逐渐成为了文字和文化的载体,人们因而顶礼膜拜,祈求金榜题名。


如今,提及“字库”二字,人们大都立即会联想到被广泛用于计算机外文字体、中文字体以及相关字符的电子文字字体集合库,不再轻易与焚烧字纸的建筑相关联。而遗存在中国大地上的众多字库塔里也早已没有了灰烬,当年字纸燃烧后的余温也早已散去,几乎不留痕迹。


但是透过那苍劲挺拔而静默的塔身,我仿佛看到了曾经文人们焚烧字纸时的虔诚,看到了对文字这一传承文明载体的一种尊崇。 


愿中华文明传承久远!


再上一张字库塔的近景。


(字库塔近景     图片来源:五蕴)


街子镇背靠凤栖山,而凤栖山的背后就是青城后山,往里走,街坊两边修旧如旧的老民居,一些历史人文雕塑穿插其间,数十条清澈的小溪急急奔来,在小镇的后山上汇合而成一条舒缓的河流,传说蜀王以此水酿酒,清冽甘美,遂得名味江。味江河绕场而过,把灵气也留了下来。小镇的居民还在街沿开凿了小沟,让清清的山泉水日日夜夜从家门前淌过,泉水每天都不知疲倦的一路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


因二江相抱,溪流潺潺,人们将街子称作西南的周庄。比起那些宽阔马路一直修到家门口的古镇来说,街子依然沿袭了它的低瓦檐、木门板、青石路,显出街子古镇千百年亘古未变的纯朴与古雅。


如果再早两天五一大假期间,我是不会到这里来的,用脚指姆也想得到那不是看风景,而是看人头,也只有过了这个高峰期,你才能很安静很舒适的体会到这些貌似千篇一律的景致还是能给你带来舒适体验的。


(清清花溪水    图片来源:五蕴)



(商户门前长满青苔的水缸    图片来源:五蕴)


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当地有名的美食很多,我们选了一家比较有名的查渣面,也算好吃不贵,没有吃面,而是吃的当地特色豆花和蹄花汤,再加上当地野菜,其实美食还有很多,只不过我向来对吃的不太感冒,所以也就不再多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图片来源:五蕴)

地里刚采撷的蕨菜和苋菜新鲜可口,

红油鲜辣的鸡片和纯白清净的豆花更是相得益彰


填饱肚皮,一转角忽然就看到这个憨态可掬的宝器,趴在地上睡觉,背上还背着一个花背篼,让人忍俊不禁。


(图片来源:五蕴)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片来源:五蕴)


街子镇古时是一水陆码头,很是热闹过一阵子。这里是诗人唐求的故里、是医圣孙思邈发现川芎无性繁殖的地方、还和明初朱允炆有些干系。联系这些,也难怪这里敬惜字纸曾经搞的那么庄重。


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下唐求,这个名气不大的唐代诗人。


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十所载:

求,隐君也,成都人。值三灵改卜,绝念钟鼎,放旷疏逸,出处悠然,人多不识。方外物表,是所游心也。酷耽吟调,气韵清新,每动奇趣,工而不僻,皆达者之词。所行览不出二百里间,无秋毫世虑之想。有所得,即将捻稿为丸,投大瓢中; 或成联片语,不拘长短,数日后足成之。后卧病,投瓢于锦江,望而祝曰:“ 兹瓢傥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尔。”瓢泛至新渠,有识者见曰:“此唐山人诗瓢也。”扁舟接之,得诗数十篇。求初未尝示人,至是方竞传,今行于世。后不知所终。江南处士杨夔,亦工诗文,名称杰出如求,今章句多传。


这段话说,唐求是一个唐朝的道士,常外出游览,认真体味人情世态,仔细观察山光水色,每有所得,他就写诗句,卷成一卷,放进自己随身携带的大瓢中。回家以后再把这些诗、诗联或初步成篇的内容,加以整理、修改、加工,使之完美成章。后来,唐求生了重病,他把诗瓢投入锦江之中。诗瓢漂入新渠,有识者见之曰:“此乃唐山人诗瓢也!”乘小舟将诗瓢捞起,可惜诗稿多已浸润损坏,仅得诗数十篇,为其所写诗稿的十之二三,后人因此称唐求为“一瓢诗人”。



(川中另一名老马识途先生题匾的唐求故里门坊    图片来源:五蕴)


录唐求古镇诗一首共赏:


深山道者家,门户带烟霞。

绿缀沿岸草,红飘落水花。

半庭栽小树,一径扫平沙。

往往溪边尘,持竿到日斜。


在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花、一寺都呈现出“诗礼故园、画境兰乡”清幽而独特的韵味,古朴意境都在古镇的一个个景点中再现。


由于孩子接通知要在下午提前返校,我们不得不放弃留连于山水人文情怀的闲暇时间,原路返回,由小森带着我们一路往下一个既定目标白塔湖赶去。


(图片来源:五蕴)


白塔湖因隋朝白塔而得名,但我们却被导航直接带到了白塔湖水库坝体所在的位置,山水环抱,万顷碧波仍在,那写着“白塔湖”三个大字的门牌却已不见踪影,可惜日程仓促,未及细寻,只好匆匆离去。


回家后慢慢翻看一路的行程照片,回味所感,心中一下从街子山门处的那段门联开始涌动出一股灵感诗情,经过简短的加工,将上面几幅照片连接成一体发到了朋友圈,既是对照片的说明,更是自己的切身感受。


“经锁字库古刹”和“道归清流花溪”两句对门联进行了恰到好处和自然而然的转承,使得作为诗句开篇引用的门联不致显得突兀,而道归清流花溪更是很自然的回答了问道的结果,所谓道法自然,道亦即自然,而一往无前,顺流而下的溪水无疑就是对道的最好的诠释。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这就是道的真谛。


(图片来源:五蕴大楷习作)


闲赏藓苔自放这句刚好借用了前段时间爆火的那首袁枚的小诗“苔花”,非常符合我的心情,又和道归清流花溪有所应和,本想写“闲赏苔花自放”的,想了想还是含蓄一点,就用藓苔来倒装替换了一下。


白塔何处可攀,实际是说白塔何处可寻,最后这两句比较牵强的抒发了一下类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感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白塔既已不见,多年的真挚友情又复何在?更不用说近三十年的青春光阴了。



不过朋友们对此可能想不到那么多,他们更多的是对那只负花高卧的狗狗产生兴趣,另外有一个朋友说这是一篇难得一见的非老干体骈文,呵呵,多谢谬赞,骈文当不起,非老干体的评价倒是我没有想到的,说明我的心还是没有真正老去。


谢谢所有点赞和评价的朋友!


拙诗如下:



posted on 2018-11-05 14:14 曲洋 阅读(99)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山水有灵亦惊知已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2024年5月>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相对无言,落花流水
不期而至,清风故人

留言簿(6)

随笔分类(43)

文章分类(92)

相册

最新随笔

搜索

  •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