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我愛著孤獨,以為自己不會迷路,以為自己跟自己,再不用誰照顧! 時間是個無賴 讓我太遲 讓你太快

        在“山水有灵亦惊知已”栏目中,我以同名写了一篇在雅安的旅游散文,拙作是寄给了当时在中戏的一位女友,目的只是以自己的经历给她添加些微生活素材罢了,不敢说有什么文学性,寄出去了以后虽然没有任何回音,但我却一直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颇有王子猷夜访戴安道“造门不前而返”的古风,但近十年后,我作为题目所引用的这一句话,却有必要作一个仔细的考证,因为其来历着实不俗,本人实在不能、不愿因本文的拙劣而让这句名言背上恶名。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公元469-公元527)著,四十卷,凡三十多万字,为总共二千五百九十六条江河作注,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当代,上下约2000多年,是研究水利人士的必读经典书目。然而从这样一部纯学术专著中,我更看重的地方在于中国古代科学家那种科学与艺术并重、学术与人性同辉的精神,他在学术文章中采用文学艺术手法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他“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不愧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珍品。
       
        在《卷三十四  江水》篇中,面对三峡,他极尽赞美之后,不禁慨叹:“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是啊,山水有灵,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是有灵的,它们当惊知己于千古,它们会想到一千年以后,一万年以后,忽然有一个他们的好朋友出现了,这个人是那样细心地了解它们,肯用三十万字为两千五百多条河写注解,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可能这样的知已真的要千年才出一个吧!因为我知道,从北魏始一千余年后的明朝,还真的又出了一个“山水知已!”

        他就是名闻中外的徐霞客!他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开始了向西部云贵高原的旅行。他由黔入滇,走遍云南三迤的主要地区,南到临安(今建水),北到丽江,西达腾冲边境,历时四年,直到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才抱病返回老家江苏。是他最后、最光辉的一次旅行。回家半年后便与世长辞,年仅五十六岁。

  徐霞客“万里遐征”,一面考察欣赏,一面观察记录。他日必有记,游必有记,无论旅途怎样疲劳困顿,晚上都要详加记录。他一生写了大量的游记,经后人整理流传于世的《徐霞客游记》约六十多万字,一直流传到今天。

       《徐霞客游记》是继《水经注》后又一部古代中国地理地质学的百科全书。书中所记各处地貌、地质、江河、山脉、岩溶、水文、特产、交通以及文物古迹、民情风俗等等,都是珍贵的史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人,千古奇书”。 真是“山水有灵,亦惊知已”。
   
        今人饶宗颐登黄吱山,写下一篇游记,以文言入题,颇有柳柳州之遗韵,最后也引用了这句话,当然其功力比在下深厚得多了,兹录于后:

        黄吱山记  饶宗颐

  黄岐山距揭阳城十里,高二百丈,周围五十五里。其脉来自马鞍山,土色黄,故以为名。是山因明季县令冯元飚营其妾月容墓,复构侣云庵于侧,铸钟镌铭,郭之奇和其诗而记之,谓情缘为天地气机,绸缪呵护,终古不可磨灭。其事益大著闻于闾里,至今为人乐道不衰。然是山蟠幽而踞阻,群石嵯峨,向为盛德隐逸之所居。宋进士陈希伋尝读书于此,世所称为陈夫子岩者也。明之亡,罗万杰栖遁此间,逾十年足不出户。若其耽禅悦而乐幽寻者,亦以此山为胜选。凭高俯瞰,榕江如带,涵烟霏而纳光景,外无波涛涨海之险,内有园木畅茂之胜,原隰沃衍,禾黍弥望,阴睛异态,各尽其奇。楼肆星罗,崇甍鳞比,人文荟萃之邦,久已焜耀史册。盖山川灵气之所钟,畜之深而发之远,固其宜也。揭阳市主政当道为贯彻封山育木之计,使绿化加深,以增登览游观之美,甄属匠庀材,拓达路以便行旅,广题咏而增故实,复嘱余为之记。忆少日尝陟兹山,跋涉崇光之岩,发现石器,略有著论,去今五十四载,前尘如梦,垂老重临,息阴槐下,抚悬钟而怅望,信人间情缘之不诬:山水有灵,倘亦惊知己于千古乎,是为记。

                                                               二OO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拙作中所写的金凤寺确有其寺,位于雅安入城路边的金凤山上,一出金鸡关隧道前进数百米即是,我看见的的那幅对联也确实存在,但我真的不记得另一联是什么,后来在贴吧被“小小凡星”一语道破,她说:“山水有灵亦惊知己;性情所得未能忘言。”我想应该是这句了,因为我后来在网上查找资料时,发现了吕桂叨题澳门普济禅院正是这句:

山水有灵,亦惊知已;    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现在清楚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出自陶渊明"饮酒"一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与“山水有灵亦惊知已”互为上下,堪称绝配。

        但那金凤寺甬道的另一联真的就是这一句吗?可惜,我现在可能没有时间再去拜访了。   
 
 

posted on 2005-11-29 13:06 曲洋 阅读(592)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断章
<2005年11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相对无言,落花流水
不期而至,清风故人

留言簿(6)

随笔分类(43)

文章分类(92)

相册

最新随笔

搜索

  •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