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大德总是苦口婆心劝人“老实念佛”。这句看似简单,实则深妙的箴言,人人道得,却未必人人行得。然而,行人若不能老实念佛,功夫就不可能向上提升,往生就没有把握。那么,我们要问,老实念佛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本文试作描述,供学人参考。

第一,在在处处践行“老实念佛”,却没有“老实念佛”之想。因为有这个念头,就是我慢,就是烦恼,与佛陀的教诲背道而驰。他们在曰常生活工作中表现得十分慈祥,朴实,不透半点“佛味”。

第二,恒顺众生。小事恒顺,大事也恒顺;重要的事恒顺,不重要的事也恒顺。从来没有生起“众生顺我”之念。假使偶然起念,也能立刻醒悟,立刻修正。他们好像没有什么个性。

第三,不执著佛法,不分别好坏。在他们眼里,不学佛不念佛的人与学佛念佛的人没有什么两样,更不会以为不学佛不念佛的人业障深重。与众共修,不做他想,只是管住自己;不会觉得这人有功夫,那人没有功夫。他们总是那样的慈悲,那样的低调。

第四,常做还债想。身处逆境,遇到挫折,自然生还债想。所谓逆来顺受,甘愿吃亏,不怨天尤人。他们心平气和,不烦不躁。

第五,时时修正心行。心境如水,照彻内外。杂念起,能觉察;行有过,即忏悔。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一有不慎,必定痛改前非。他们真诚待人,战战兢兢。

第六,心中有佛,随时念佛。嘴上不一定有佛号,心中则必定有佛号。做事认认真真,对人恭恭敬敬。事毕,人去,心中必起佛号。他们沉默寡言,不随便说话。

第七,境界现前,不忘念佛。遇好事,无喜;遇坏事,无忧。恶境现前,不会动心;或者在将动未动之际,赶紧提起佛号,消除不好的情绪。他们与世无争,与人无求。

总之,老实念佛的人,就像虚云老和尚开示的那样:“不起人我分别见,以一声佛号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最后,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与无念是同一件事。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我本来面目",有善恶分别,就还有我执,落入二元对立,就不是绝对的本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心中创造了一个天堂,必然同时有一个相对的地狱存在。须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风起幡动,“不是心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万事万物皆由一念分别而起,对善、佛法一味的过分在意,其实已经犯了执着于善、执着于佛法的错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般人必须有善有恶的区别,如果不思善不思恶,一定会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但对修行人或个人修养来说,嫉恶如仇或太执著于善都会使得自己难以清净自在。真正的洒脱自在是在善恶之上,这才是最究竟的最高境界。

 
会放下的人,从根本放下;会修的人,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佛给我们讲的妄想执着。一天到晚想东想西、想前想后,这都是不老实的人!真修道人哪有功夫去打妄想?曾国籓说过“一念不生是谓诚,诚心就是真心,大乘经上讲“真心离念”。真心离开一切妄念,这个叫真心.真心就是正念,八正道里的正念,正念就是至诚心,诚到极处了.这个妄念一动就有我,这个我执增长。佛法是要我们破我执的,我们天天增长我执,这不叫做背道而驰吗?一念不生难,虽有念头,无非是善念,耐还有善恶分别之心,虽是善念,心还是不清静,还有我见,我见出来,又有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跟着出来。故一念不生,乃为诚也,诚就是老实人。乐明无念,妙明真心,全诚具足,无妄念生,亦无断灭相,净念相续不灭,般若澄澈为功。如来常住不灭,而心无所住,法音周遍法界,入众生心,阿弥陀佛!

 
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不要把敌人当作是敌人,不要把意见不同的人当作是敌人;要把敌对的人当作感恩的人,这是转凡成圣的关键。如果看到人有不如法的现象,应作如是念:众生皆有如来智慧性,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眼前之人暂时因为情生而智隔,迷途而忘返而已。如果觉悟了,其德性与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异,就像一枚金币不因为抹上了油污而损害了他的价值。众生本性原无二,所以,你终将成为释迦牟尼一样的圣者,你就是释迦尊者,见到你就见到了未来佛,我不敢轻视你,只是悲悯你暂时沉沦,如果缘分到了,就给你指出正确的路;如果暂时没有缘分,我会努力修行,将来成就了倒驾慈航来度化你。

 
佛度有缘人,有缘则说法,无缘则修行。度众生一事,十方诸佛菩萨自然会有种种的善巧方便令众生产生信心。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先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要念念都想着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佛法、表演给别人看。老实人没有度人之想,一心念佛时,却已经有了度人之行,何也?“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现代祖师大德,如虚云,如印光法师,哪个不是闭门苦修、深入经藏长达四五十年。他们有一定的证量后也没有丝毫的度人之想,但其严格持戒,老实修行的作风,使得“人天共仰”,皈依三宝者反而不计其数。


【以上整理的评论来自净空法师等大德的慈悲开示】